每次世界各地大災難後,慈濟人救災所展現出來的堅定、悲憫和效率,常讓我心嚮往之。

我於 2014 年元月 16 日參加了菲律賓海燕風災賑災團第九梯次的任務;此時已是颱風過後兩個月,賑災的本質從安身、安居,進展到安心的階段,透過歲末祝福以及物資發放,我們有機會帶領受災居民對未來祈禱祝福,也有更多機會從他們身上觀察到正向的能量與理念的認同,這些也是對慈濟人救災成果的見證。

當我們在災後實行以工代賑的社區訪視,受到英雄式的歡迎,當時是下著小雨的清早,但沿街的商家住戶,都以開朗的笑容,甚至唱歌跳舞的熱情來歡迎我們;隔著遠些,半山上的住戶也都探頭從窗戶向我們招手,連路上三輪車的乘客與車夫,騎著腳踏車經過的大人及小孩,也親切地向我們喊著:「慈濟,感恩!」

沿路許多窗戶圍牆,甚至斷垣殘壁上掛了感謝慈濟的標語,其中有一個牌子上寫的很有代表性:「謝謝慈濟,我們沒有屋頂、沒有房子,但是我們沒有放棄希望,因為有你的幫助。」

以前看見苦難時,我多半會感覺到自己的渺小無能為力;但這天的步行途中,我感覺到無比的信心、無比的幸福,我不曾為災區的重生真正盡過力,但穿著藍天白雲慈濟服的當下,我知道,我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一部分,我知道,只要我願意在這浩蕩的隊伍中努力,這個世界會因而變得更加美好。

在獨魯萬舉行了兩場歲末祝福,第一場破紀錄地來了兩萬一千人,許多人走了一、兩個小時的路來參加;受災居民們全程津津有味地觀看,聆聽慈濟的故事,分享慈濟的精神,最後並一起祈禱,祝願世界和平,無災無難。

現場除了發給裝了一元新臺幣的福慧紅包外,並沒有物資的發放,相反地,慈濟人在會中傳達布施的理念,邀請所有人用行動來幫助世界其他角落更需要幫助的人們。沒想到這些貧窮的人們樂意掏出所有,踴躍捐獻,讓我對他們肅然起敬。

其實慈濟從以工代賑的第一天起,就在發放賑災金前,預留一個小時做「愛灑」,分享「愛」、「慈悲」與「布施」的觀念。這樣的溝通日日進行,沒有間斷,因為慈濟人相信,布施法、布施理念、布施愛,比布施物資更為重要,也更為久遠。

我們這梯賑災團當中,也有多位菲律賓本地志工,他們以前也曾經受災,不但從苦難中站了起來,而且成為慈濟人,現在有能力可以起而行菩薩道;因為語言文化相同,他們也是救災中,最有效率的一群志工。

第二場歲末祝福也在同一個露天的體育場舉行,有一萬六千人參加;雨從一開始就下到結束,兩小時沒有停歇,現場無處躲雨,但秩序井然,人們的興致和前一場一樣高昂,這樣的情景,讓人更加感動!

救災進行兩個月後,慈濟是少數繼續留在獨魯萬的慈善團體,我們也參訪了慈濟捐贈給當地學校的組合教室;這些教室是慈濟的研發成果,都有窗戶及採光,牆板中空,可以隔熱而且堅固,約六位熟練的志工一天可以組合起一間教室,有十幾位臺灣來的慈濟志工,在過去兩個星期中完成了幾十間。

圖:慈濟在菲律賓海燕風災的急難救援階段即著手搭建臨時教室,教育扶助始終是慈濟國際賑災重要的項目之一。

這些教室受到了當地學生和老師的喜愛,有幾所學校已在教室內外打上水泥,並加以布置,準備當成永久教室來使用;還好,根據慈濟的設計,這些教室用上五年也不會壞。

慈濟同時規畫在這個城市蓋永久屋,給沒有居所的受災居民居住,還有許多扎根安心的工作會陸續推動。除了「直接、重點、尊重、及時、務實」以外,「持續」也是慈濟賑災重要原則,對受災居民終極的關懷,讓慈濟的救災工作有願有力,有方有法,而且有始有終!

當初吸引我進入慈濟的,是上人人格的感召,以及慈濟救災動員所展現出來的效率體貼;但真正讓我感到安心的,是進來後觀察到,身邊眾多慈濟人所展現出來的人格風貌。在海外賑災、醫院志工、社區訪視等行動中,我近身看到許多共事的慈濟人,縮小自己、心存感恩、自律利他的榜樣,讓我慚愧學習。


圖:羅綸有(左一)與尼泊爾賑災慈濟團員,在發放現場和孩子們互動。

剛到慈濟的時候,總會想,我要替慈濟貢獻心力,好好做些事情。慢慢地,見的慈濟人多了,聽的故事多了,就開始心虛了,也自然就懂得縮小自己。做當然要做,但是真的沒什麼了不起,我剛到山腳下呢,山這麼高,我得先學學如何爬山。

許多人第一次到慈濟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上人不會永遠住世,那之後的慈濟會如何呢?我聽到最棒的答案是--人生無常,上人住世的時間可能比你還久呢,與其擔心這事,還不如想想你自己該如何利用剩餘的時光吧!

撰文/ 羅綸有 
攝影/ 黃宗保、陳國麟
摘自/ 慈濟月刊第 638 期

📖閱讀更多:
金融家眼中的慈濟管理學 - 羅綸有 (上)
金融家眼中的慈濟管理學 - 羅綸有 (中)
金融家眼中的慈濟管理學 - 羅綸有 (下)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大愛閱讀專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