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葉問的願力 - 何宗融
「小時候覺得練功很痛苦。」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中醫部主任何宗融坦言,有一個外丹功教練的父親,注定他的童年與眾不同,「人家下課是打球、打電話,我要蹲馬步,不練功不能睡,每天以淚洗面。」
如此的兒少時光曾令何宗融備感壓力,卻怎麼也想不到,在不快樂學習中,竟然漸漸找出快樂,「後來我想法變了,覺得練武也是一項不錯的興趣。」那段比賽歲月,幾次全國冠軍,讓他愈來愈有自信。
不想只為五斗米折腰的何宗融始終認為,最好的人生就是將工作與興趣結合,「開武館?當警察、軍人或特戰隊?或許去調查局也滿適合我的!」幾番思考之下,何宗融最終決定從醫,「中醫講氣、陰陽、五行及經絡,和武術不謀而合,我可以把武術用在醫療上。」這項決定替何宗融開拓出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也打開了眼界。
何宗融還記得剛取得中醫師執照,開始看診的前幾年,門診多以慢性病治療為主,回憶起中醫老師們在課堂上說,針對急症與傷科中醫也有療效,在臨床上還未獲得佐證的他,始終半信半疑。一回颱風天,一位七、八十歲的老人家駝著背走了進來,主訴腰與背既麻又痛。
「通常這種狀況一定去找西醫,但阿嬤卻先來找中醫。」何宗融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他遵循老師的教導,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慢慢處理。當療程結束,前後也不過才 15 分鐘,奇蹟的是,阿嬤原本駝著的背變得直挺挺,布滿皺紋的臉上堆滿笑意,直說不痛也不麻了。這一次經驗,何宗融在驚訝中堆疊自信,並鑽研中醫運動傷害領域。
中醫在急重症上的處理,何宗融滿懷信心,曾有一位單腳褥瘡嚴重的 80 歲老婦人,原本預計在半個月後截肢,何宗融大膽向她的兒子提出建議,「既然半個月後才要截肢,那麼也能在一個月後截肢,這一個月要不要試試看讓媽媽的腳,接受中醫治療呢?」家屬抱著姑且一試,同意了何宗融的提議。
一個月後,老婦人腳上的爛肉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粉嫩的新生組織,血管、肌肉與筋膜一次到位。也因為這樣的成功,何宗融向衛福部申請相關計畫,前後總計讓三、四十隻原本要截肢的腳,有了重新踩踏在大地上的機會。
2018 年 9 月,何宗融在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邀約下,從西部遠赴花蓮就職,成為慈濟醫院中西醫合療陣容中最堅強的一員。曾有位閉著一隻眼睛的婦人,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求診,她數年前出車禍昏迷了一個星期,雖然命撿回來了,從此失去一眼視力,並過著四處求診的生活,就在此時,聽聞林欣榮院長是神經外科權威,慕名而來。當林欣榮決定治療方針之後,隨即告訴她,「我們是中西醫合療的醫院,除了西醫的幫忙外,妳也要給中醫診治。」
「當時家屬很狐疑,中醫幫得上忙嗎?」何宗融笑言,若非自己學中醫,或許連自己也會陷入中醫只能調養身體的刻板印象,「這位病患是因為血塊壓住第三對腦神經,才會失去視力。中醫花了兩個月,血塊消失了,眼睛就漸漸恢復視力了。」
何宗融只要有機會,就會自費自假跟著慈濟志工的腳步,走向需要醫療的地方。他曾到非洲莫三比克,那裡多是身處貧窮線下的人,也多是從出生至今從未見過白袍醫師的患者,對比西醫必須要有儀器設備輔助看診,何宗融只帶了針灸器具,以及把脈功夫,現場替不少人解決多年來的疑難雜症,「一個孩子手腕關節脫臼,手舉不起來,我只花一點時間就把脫臼的地方接回去,配合針灸消炎止痛、行經活血,他的手立刻就能抬起來了。」
圖:慈濟賑災醫療團在莫三比克拉梅高村,為貧苦鄉親提供醫療服務,中醫針灸科何宗融醫師,對於來就診的災民,細心地傾聽,給予最即時的診療。
圖:醫療團在海地太子港國家足球場設置義診站,人醫會何宗融醫師為修女看診。
除了慈善醫療外,國際級賽事隨行醫師的工作也從未間斷。2018 年他擔任亞運的隨隊醫師,許多選手一到印尼就水土不服而上吐下瀉,上場之際,一名選手的狀況特別嚴重,何宗融判斷,若能熏艾灸,對止瀉效果最即時也最快。
當時他身邊沒有艾草條,情急之下,突生一智,或許用香菸也可以!「我借來香菸,在選手的肚臍周圍熏了五個穴道,馬上就緩解他的不舒服,可以下場比賽了。」
2012 年《康健》雜誌曾調查國人對中醫的認知,有 86% 的人認為中醫主責體質調理與慢性疾病治療。何宗融認為改變國人觀念最好的方式就是實踐,他的腳步始終積極,也曾應約旦皇室之邀,前往協助設置中醫,期待有一天,台灣的中醫治療成果能被世界看見。
取材 / 大愛之友月刊
整理撰文 / 凃心怡
攝影 / 林炎煌、張進和、王忠義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大愛閱讀專頁閱讀。
- 喜歡8
- 難過0
- 懂了3
- 感動58
- 感恩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