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第一科是「四念處」--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指的是集中心念於一處,防止雜念妄想生起,藉以求得真理的四種方法。

照顧好自己的心,容易嗎?靜思精舍清修士張素鳳在志工早會,分享了證嚴上人對弟子期許!

「佛陀解釋人類心理的變化,時時都在生、住、異、滅四相中輪迴不息,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是即生即滅,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永遠沒有暫停的時候。

一下子想東、一下子想西,心猿意馬,一刻都安定不下來;才生起一念精進的心,跟著又是一念懈怠,所以說『凡夫凡夫,反反覆覆』,往往是發心容易恆心難,難怪與解脫之境漸行漸遠。

每個人應該放下無謂的愛著,擇善固執於初發之念,把握恆常立心行願。我們要好好地照顧好這一念心。」

靜思晨語中曾有佛典故事 -- 五百位盲人,張素鳳說,當下聽到這個故事,心裡想到的是,五百位盲人去求法,是怎麼樣的過程?又是怎樣的艱辛?

「過去佛世時,有五百位盲人,因為大家都看不見,無法生活,決定要去乞討。五百人集合在一起,有人提起:『說,聽聞,耳朵有聽到,悉達多太子修行已經成佛,在人間指點人的明心方向。大家覺得我們這輩子,看不見外面境界的生活,所以我們的生活苦不堪,每一天都要向人乞討過日子,苦啊,我們若能夠得到佛陀來開導我們,不知有多好!』

又有人說道:『我也聽說過,不過現在佛陀是在舍衛國,離我們這麼遠,我們哪有辦法?』

還有人提議:『我們可以大家集資,僱一位明眼人帶我們走。』」

這位明眼人帶著五百位盲人,一個牽一個,浩蕩長的隊伍,互牽互伴。經過數天,明眼人覺得厭煩了,「一群盲眼人要找佛,路途又這麼遠,我還要帶他們幾天才能到達呢?」

心起了一個壞念,告訴他們:「我覺得口渴,要去找水來喝。」就這樣一去不回,這群盲人在半途中,何去何從?

大家互相安慰:「既然都來到這裡,我們還是要再向前走。路在嘴上,我們去問。」就這樣浩浩蕩蕩向前走。

忽然間,一個人很生氣地喊:「哪裡來的人,怎麼會沒看到這一大片農作物,我的農作物被你們踩斷、踩平了。」

「抱歉啊!我們真的是盲人,因為我們聽說佛陀在舍衛國,一心一意要來找佛、見佛;但是我們僱的一位明眼人,半路上放棄了我們,所以我們現在不知道方向。」

一群看不見的人,竟然到遙遠的地方找佛,田園主人感動了,於是發心僱人帶這群盲人去舍衛國,大家都感恩遇到貴人了。

「你們來得太遲了,佛陀到毘舍離國了。」大家求法、見佛心切,要求明眼人再帶路,前往毘舍離國,沒想到佛陀又離開,回到舍衛國,就這樣來回七次,佛陀不忍心在舍衛國等待他們。

這群盲人眼睛看不見,卻能感覺到佛的光芒,照入心裡,很莊嚴的身態,大家向佛陀頂禮膜拜,說出了人生的苦難…。

張素鳳又分享「樂生療養院」宋金緣老菩薩眼盲心不盲的典範故事。

「她其實眼睛看不到,卻可以把《地藏經》一字不漏背得很清楚。她三十歲住進樂生療養院,六十歲的時候失明了,行動範圍限縮在院區朝陽舍與佛堂之間,可是心智圓徹,是一位大慈大悲的老菩薩。」

當初慈濟建院,失明的宋金緣手拄掃帚柄,挨家挨戶拜訪院內蓮友,詢問是否願意認購一朵一萬元的「心蓮」,也提醒大家這是數十年學佛拜經以來,難逢的「行經」良機。

張素鳳覺得這就是師徒之間的一念心,雖然宋老菩薩已經是這樣的情況,還是願意去護持;因為自己是生病的人,更可以感受蓋醫院的急切心。

「莫忘發心如初,觀心無常,觀察到無常,要再多用心提醒自己要恆心不變。上人勉勵 ,行菩薩道要保持三心 -- 清淨的赤子之心、駱駝的耐力心、獅子的勇猛心,三心兼具缺一不可,才有往前的力量。」

20191222

記錄:魏玉縣
整理:慈泠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大愛閱讀專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