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內下功夫 回歸清淨本性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經文:「夫大乘者,受持第一清淨律儀,修行第一微妙善行,具足第一堅固慚愧。」
佛滅度後,以戒為師。證嚴上人曾開示:「修行者應清淨自心,好好往內下功夫,回歸與佛平等的清淨本性;依照佛陀所教示的規矩而行,心地清淨、行為端正,如此心行一致,就是以戒為師。」
上人也殷殷叮嚀弟子:「戒,就是守規矩。該做的事情要用心做好,不該做的事不要去做。戒,是人人所需要,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戒律持淨戒,為什麼重要?靜思精舍德修法師在志工早會分享《梵網經 菩薩心地品》:「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修行者要成正覺,要成佛的根本條件,要從「持戒」開始。
證嚴上人敦勉:「唯有嚴持戒律,淨化身口意三業,才能成就無上佛道。」
印順導師談戒:「『定』,佛教弟子可以修,不信佛教的人也可以修,能夠身心清淨持戒,好好修『定』,真正的智慧才可以發現。」
德修法師更分享《佛說四十二章經》與「戒」有關的經文。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德修法師進一步分享「一位平凡家庭主婦」的故事。
「民國 63 年,精舍舉辦藥師佛七,上人宣講《藥師經》,隔年,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有因緣拿到上人宣講《藥師經》的錄音帶,聽著聽著,聽到上人講『在家五戒』後,從那一天開始持戒不斷,一直到民國 68 年,回到精舍參加佛七,在 5、6 年漫長時間裡,這位婦人一直奉持『在家五戒』。上人說,她從來沒見過我,光聽錄音帶就能夠持戒堅定,令人非常感動。」
「修行第一微妙善行。」善行為何微妙?德修師父解釋,因為是甘願犧牲,付出無求,還要說感恩。
早期精舍生活,靠種稻維生,既然要種稻,常住師父們要輪流到田裡放水,而且放水時間是在半夜十二點。有天,一位師父去放水的時候,已經有人提早把水放好了,他不可思議;隔天,又換另外一位師父,到了田裡也發現,有人把水放好。
到底是誰?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自己的師兄弟,知道大家白天出坡辛苦,於是甘願犧牲睡眠,提早去田裡放水,讓師兄弟隔天有充足精神出坡!
德修法師再補充,每當災難發生,慈濟菩薩家人立刻換上藍天白雲制服,投入救災。「先救別人家要緊,自己的家亂沒關係」,一心抱持「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如此的妙行,就是甘願犧牲,付出無求。
「具足第一堅固慚愧。」德修師父想到,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每次在佛陀講經說法時,都會打瞌睡。
佛陀有一天喝斥:「這樣懈怠、放縱睡眠,將來有一天,可能會墮入畜牲道成為蚌蛤,一睡就睡上千年百年,很久很久的時間,都沒有辦法聽到佛陀名字,聽聞佛陀教法。」阿那律尊者心中升起堅固慚愧心,七天七夜不睡覺,勇猛精進,最後眼睛雖然失明,卻證得天眼通。
為什麼人會在六道不斷輪迴?德修師父的體悟是:自己習氣的輪迴!
「當我們能夠覺察到自己的習氣,然後下定決心,發起堅固慚愧心,說斷就斷,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合理化的藉口,把習氣完全根除,就能真正解脫,否則只會被習氣生生世世糾纏。」
證嚴上人強調,「真正有慚愧心,經常反省過錯,改正錯誤、修除習氣,才能止惡、修善,守護身心清淨,使慧命健康。」
德修師父期盼,人人從今天起,每天花一點點時間靜下心來,思考一天行為中,有沒有受持諸佛清淨戒?有沒有做到修行微妙善行?當自己的習氣又跑出來,傷人傷己的時候,自己那一分堅固的慚愧的心,有沒有趕快提起來?
「如果人人都能如常反省,一定能成為大乘行者,我們的生命之路,也能跟菩薩道相接軌,最後一起走向成佛之道。」
20191220
記錄:吳碧華
整理:慈泠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大愛閱讀專頁閱讀。
- 喜歡8
- 難過1
- 懂了35
- 感動94
- 感恩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