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灣愛心共同成就 - 臺灣慈濟骨髓庫
1992 年,正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攻讀財務管理博士學位的臺灣留學生溫文玲,29 歲生日當天到醫院做B肝帶原追蹤,竟意外發現白血球數激增至九萬五千多;醫師宣告她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唯一存活的希望是在一年到一年半內,找到配對者進行骨髓移植。
然在茫茫人海中,到哪兒找尋有緣人?
當年,溫文玲在四位手足間都找不到配對者、在美國骨髓庫也沒有相符者;華人留學生組織和慈濟美國分會紛紛呼籲骨髓捐贈、舉辦驗血活動,可惜均無法找到相合者。
「你是華人,為何在這找骨髓?應該回自己的族裔尋找比較能配對成功啊!」一位美國記者的反問,提醒了溫文玲。她通過美國醫界介紹聯絡上台大的陳耀昌醫師,但當時臺灣為了杜絕器官買賣,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中,限定為三等親以內或配偶才能進行,這一法令無疑阻礙了非親屬間的骨髓移植。
同年,溫文玲回臺,由陳耀昌醫師陪同赴衛生署拜會,獲得張博雅署長允諾將推動修法;隔年,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草案,廢除骨髓移植三等親限制,非親屬間的骨髓捐贈,有了正式法源。
溫文玲回臺的另一動機,是希望促使臺灣成立「骨髓庫」;她將心比心,希望國內也能如美國一樣有大型資料庫可供配對,讓白血病患者擁有活命契機。
1993 年,她與陳耀昌醫師相偕到花蓮靜思精舍拜訪證嚴上人。上人強調,只要有充分把握、足夠資源,慈濟很樂意在能力範圍內吸收相關常識和資訊,再用平易語言對大眾宣導;但若要由慈濟主事建立骨髓庫,則仍有許多條件需待具足。
上人考量五大面向:捐者不能受到傷害、社會能否接受、檢驗資金龐大、推動者要很多、資料庫要夠大才有作用,這五項要點缺一不可。但,站在尊重生命立場,實不忍心病患性命分分秒秒消逝。
當年國內醫界有共識,必須成立自己的骨髓庫,才能挽救苦等移植的白血病患者。臺大林國信、林凱信、陳耀昌等血液疾病醫師,榮總血液腫瘤科陳博明醫師、榮總血庫中心主任周武屏、中華血液基金會執行長張菊生,以及慈濟醫院曾文賓院長和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等人與會,召開骨髓資料中心成立事宜研討會。
行政院衛生署召集專案會議,邀請各大醫院及中華血液基金會代表與會,一致認定慈濟具備公信力與號召力,公推統籌設立臺灣骨髓捐贈資料中心。
圖:一九九三年十月二十日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成立,在彰化八卦山舉行大型骨髓捐贈驗血活動。(攝影/黃錦益)
1993 年 10 月 20 日,「慈濟基金會臺灣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成立;而亞洲人熱心卻保守,所以慈濟最初推動捐髓,難免遭遇困難;但經志工們努力不懈勸導,也漸露曙光,一年後甚至成為當年亞洲最大的骨髓資料庫。
雖然,溫文玲等不及臺灣自設資料庫,就已從香港骨髓庫找到合適的捐者進行移植,卻因先前多次化療,影響她肝臟功能衰竭及肺部也受到感染,不到一年即辭世。但若干年後,妹妹溫文華談起此事,仍覺得姊姊當年所做的一切,相當有意義。「每次看到有人從慈濟骨髓庫中,找到相合的資料,我和家人們就感覺姊姊的離去沒有遺憾。」
骨髓庫催生者之一的陳耀昌醫師,目前是臺大名譽教授,他說:「當年我們真是做對了一件事。」那時,沒有任何一家醫院可獨立承擔一個骨髓庫,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不僅造福臺灣患者,也嘉惠全球三十個國家和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間的骨髓庫,由於維持費用龐大,多半由國家補助支持,極少有像臺灣慈濟骨髓庫,完全由民間愛心獨立支持存在;因此它應被視為全臺灣人愛心和善心的集體發揮。
💡骨髓捐贈是抽龍骨水嗎?
慈濟志工宣導初期,
確實遇到許多民眾誤以為骨髓捐贈是抽龍骨水,怕造成半身不遂。
正解是,一般俗稱的「龍骨水」,是脊髓液,屬於神經系統;
而骨髓存在於骨頭內,兼具造血和免疫功能,捐後仍會再生。
可透過手術從臀部兩側骨盆的腸骨抽取;
目前則多採用類似捐血的「周邊血捐贈」方式,
不用進開刀房也不需麻醉,是在清醒之中收集「造血幹細胞」。
撰文:黃秀花
攝影:黃錦益
取材自:慈濟月刊 2017/01 第 602 期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大愛閱讀專頁閱讀。
請加入 LINE@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
→ https://goo.gl/pXioDF
- 喜歡4
- 難過0
- 懂了29
- 感動213
- 感恩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