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佛陀一直說,眾生的根機,要有大機、大根,要有發心,要有殷勤精進,要能了解過去,佛陀所說、所設之法,都是微妙,是現在的基礎。佛陀看到的境界,也是隨機說法,把握機會教育,以生活型態來譬喻,對佛而言,全都是因緣成熟,看眾生的根機,佛陀就以什麼方式來逗教。

靜思精舍德寋師父分享,證嚴上人在《靜思妙蓮華》講的佛典故事。

「佛陀出外托缽看到牧童趕一群牛去吃草,忽然間微笑,微微搖頭。阿難看到了,趕緊問佛,『佛陀,您一定有因緣,您微笑。』佛陀說:『是啊!這些牛吃飽了,很開心的回來,看了心戚戚,笑眾生為何如此愚鈍。吃飽,身體肥了,到時候就要被賣出去,就要入屠場,人生,就是這麼愚鈍,日日過著這種,不知死將至的時刻。所以我慨嘆,感覺人間就是這麼無奈。』」

德寋師父心有所感,「我們也是一樣,每天做同樣的事,沒有了『法』,就是愚昧。我們為了生活而工作,賺到了錢,以為財產就是永遠,但是,錢存在銀行裡面,活著叫財產,這一刻結束了,就叫遺產,然後,孩子們起心動念,造了不好的因、不好的緣;世間很多凡夫都是這樣,每天忙忙碌碌所為何來?」

德寋師父話鋒一轉,我們做慈濟,所為何來?是為自己嗎?是的!是為自己的慧命,也是為了利益眾生,雖然忙碌,但是不同的心態,可以造就不同的生態。所以,每一個慈濟人都是有福報的人。

「一瞬念間,決心、發心立願,學佛一定要佛入心,法在行中,那念間就是『定聖』。但發心容易,恆心難,瞬間那一念,若沒有好好把握住,永遠都是凡夫,事事都是鈍根,永遠都無法了解天地萬物。唯有把握當下,下心定決,向聖道學,向前精進。」

德寋師父說,靜思精舍是個「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農禪道場,要做慈濟永遠的後盾!

「精舍生活是清晨 3 點 50 分敲板,晚間 9 點 40 分安板,其餘時間是日常作務。每個月固定曬棉被,但是,曬的是自己的棉被嗎?不是,是所有慈濟家人回到家裡的棉被。他們打便當,是自己要吃的嗎?不是,是準備給所有慈濟家人,在車上有一頓溫飽。

常住師父守住自己的因緣,踏踏實實過好每一分、每一秒;他們經常彎著腰,也許不知道他是誰,但從他的身行可以知道,這是一個踏實的修行人身影。」

證嚴上人堅信佛陀法語「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只要發自內心、誠懇投入利益眾生的事物,就會有無窮的力量。

上人也告誡:「出家就得苦人所不能苦,忍人所不能忍。」又對常住眾說,不只要讓慈濟人回來時有得吃、住,「更要讓人從你們身上感受到『道氣』。」上人再言,出家乃大丈夫事,自己的生活要自己承擔,既然挑起如來家業,應該讓社會人群了解佛教精神,「我們以身作則給大家看,出家不是依賴社會,是作社會的靠山。」

德寋師父強調,靜思精舍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見到常住師父那一分謙卑、務實,也許他們不會說大法,但是所說的都是每一天確確實實的體會。「明師難遇,珍惜上人;佛法難聞,珍惜慈濟;人身難得,珍惜自己。」

 

(法師 志工早會開示)

20190817

記錄:魏玉縣
整理:慈泠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大愛閱讀專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