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四大志業後盾,「志工」更是慈濟最大的資產。慈濟人行經如常,無所求付出,把愛凝聚在一起,不論捐錢、捐地、捐房,在生命可以付出的時候「盡形壽、獻身命」,到了生命最後,還發揮生命最後良能,捐器官、捐大體。

靜思精舍德宸師父在志工早會上,讚歎慈濟人無私與善行,自費自假,自掏腰包投入各項慈善賑災工作,前不久約旦義診團才剛回來,他們不只自假自費,甚至「自禮」,自己準備結緣品,關懷每一個照顧戶,見證善與愛的循環。

證嚴上人常常教導大家,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你們來幫助我,為什麼還要說感恩?」上人帶領弟子不管上山下海,或在長街陋巷、垃圾瓦礫當中,就是用慈悲跟智慧鑄成的脊梁,撐起蒼生的傷痛跟苦難。

德宸師父說,「今年有好的因緣隨師,聽見上人一再提醒大家,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念、莫忘那一人;也看見大愛台副總監何建明、中文期刊總編王慧萍,到各地介紹《慈濟的故事:信願行的實踐》套書,這套書共有六本,現在上架的是《靜思》跟《善護》。

他們在導讀過程當中也告訴大家,光靠導讀沒有用,一定要深入,一字一字的讀。我聽了這段話後發願,有因緣的話,一定要幫忙把這麼好的書推向全球。」

德宸師父強調,書裡面有很多感人故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後,上人三餐無以為繼,為了做慈善工作,告訴常住師父:『我們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一年累積起來就有 8600 多塊。』

可是,慈濟第一個醫療個案--盧丹桂,光送到宜蘭五福醫院治療眼睛,就負擔了 5000 多元費用,當時是非常龐大的一筆金額,上人帶動家庭主婦日存五毛買菜錢,點點滴滴累積下來,一年只有5400 塊。

上人在克難環境下,創立慈濟開始救拔苦難,堅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不接受供養。當時為了慈善工作開始募款,有人質疑慈濟是用變相方法,想募自己的生活費用。貧窮年代,後山民風保守,家庭主婦很難募款,可是上人心念堅定,往對的方向做,行經如常。」

林曾老太太是慈濟第一個長期濟助個案。「當我們深入去了解的時候,看到一個老人家渡海來找先生,可是先生已往生,當時高齡 86 歲,行動不便,罹患氣喘,三餐不濟,生活難以自理。編號 5 號委員靜智引領,上人來到市場邊的一扇門,彎腰走進陰暗房間,見到瘦小老人蜷臥在床上,生活在糞尿地獄中,上人不嫌惡臭趨近關心,也補助每個月 300 元生活費,並請人幫忙煮飯、洗衣,甚至帶她就醫,一直照顧到生命終了。」

德宸師父說,慈濟人帶林曾老太太就醫的過程,也感動了醫生,醫師願意布施時間照顧她,啟發了一分的愛心。

德宸師父又補充:「《善護》書裡可以看到很多又髒又臭的個案,大家都學習上人的精神,親力親為去關懷。最讓我們感動的是,上人創立慈濟功德會滿四年後,之前申請的日本函授大學通知前往面授,上人在『放下』跟『放不下』過程中有些煎熬,最後上人決定放下學業,提起苦難眾生的重擔,發願守在台灣,做好慈濟,讓眾多老弱孤寡都有依靠,從做慈濟開始,始終如一,就是上人的選擇。」

慈濟人一手動時千手動,光是去年 (2018年),全台灣慈濟志工投入 1849 萬人次,換算人力成本是 116 億 4923 萬餘元,節省金額是慈善年度支出的兩倍,總受益人次超過 3053 萬。

一切所為何來?「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信念,「佛心」是大慈悲心,「師志」是行菩薩道。慈濟人的信念就是:對師父走,把提家庭的菜籃,變成提天下菜籃,挑天下的米籮,以誠以情,行經如常,以善以愛寸步鋪路。

 

(德宸法師 志工早會開示)

20190815

記錄:吳碧華
整理:慈泠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大愛閱讀專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