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王盞一行人站在馬路邊,等著久未出現的案家。太陽在夏日早晨已經熾熱,但志工們不以為意。

「這沒什麼啦!以前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候,我們都是拿著地圖,沿街找路哩!今天只是案家報錯路名,稍等她就來帶路了。」陳王盞笑著說。

過了好一陣子,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走來。這是首次接觸的新個案阿美(化名),她的父親因為精神疾病住在醫院,原本她跟著阿公、阿嬤、姑姑住在一起,但不知何時開始,阿嬤跟姑姑精神也有狀況,將她趕出家門,現在單獨住在果園裡。

不過,這只是提報時所提供的資訊,實際情況如何,還需要接觸後才知道。志工來到一間土角厝,少女就住在這裡,為了不讓少女尷尬難過,師姊說以前他們也住這樣的房子,冬暖夏涼很舒服;看視四周時,還細心拿起掃把掃除屋內邊上的蜘蛛網。

陳王盞投入訪視十八年,對於訪視時的眉眉角角十分了解。她清楚地知道,對待個案不能只憑愛心、熱心,很多時候需要更多智慧,才能讓案家的難題得到妥善圓滿的解決。

除了因為訪視經驗豐富,或許也與她年輕時,一步一步,從一個農家少女成為管理工廠的女強人有關。

陳王盞出身彰化二林鎮的農家,在六個手足中排行老二,一群孩子從小就要幫忙農務。她在學校時也是個體育健將,加入排球校隊,原本參加田徑比賽就可以有機會念大學,但因為家裡還有四個弟妹,為了讓弟弟能夠念書,她毅然放棄升學機會,高職畢業後,北上到板橋的成衣廠做女工,也遇到同在成衣廠工作的先生陳文華。

結婚以後,陳王盞隨著先生的腳步,帶著兩個小孩,輾轉搬遷到豐原,一家四口就住在小小的房間裡。搬到豐原後,表哥也將工廠交給他們,一段時間後,產品口碑漸漸傳開,訂單增加,製作家具及廚房用品外銷。「生意好的時候,請了五、六百個工人,之後還將工廠開到中國大陸。」陳王盞回憶說道。

  

照片:走出工廠,走進貧苦病家,陳王盞(左二)在訪視中磨出柔軟身段,拿起掃帚清掃,鼓勵案家照顧好環境衛生。

1999 年 921 大地震,中部災區滿目瘡痍。剛從大陸東莞工廠回來的女兒,主動加入救災隊伍,陳王盞也與她同行。

她在豐原國中運動場幫忙整理及運送救災物資,為受災鄉親送去保暖的衣物、棉被;之後以公司名義舉辦義賣,並請慈濟志工劉家樺師姊當做見證,將義賣所得八十幾萬全數捐給慈濟賑災。

期間她在災區看到用心付出的慈濟人,覺得自己應該要做得更多;剛開始固定捐善款,進一步加入慈濟志工行列,也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投入社會救助,從付出中感到知足。這樣的經驗,與往昔待在工廠日夜工作發展事業的心情截然不同。

她更積極地參與慈濟志工,也逐漸將公司業務交棒給子女;如今她與先生完全放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慈善志業上。

早年管理數百位員工、操持家計,陳王盞面對排山倒海的公事與瑣務,時常忙碌到深夜才能回家,把脾氣發洩在孩子身上。沒想到這樣的個性,在參與志工的過程中,漸漸改變;她責任感重,加上非常熱心參與勤務,也承擔更多事務,讓先生陳文華不捨,「雖然很支持她做慈濟,還是會擔心她的健康與安全啦。」

陳王盞自己倒是不覺得這有什麼。就像她年輕時做農活、在工廠做工、管理家務與事業,一路走來,到了雙鬢染霜的年紀,她仍是精力充沛;只是當年奉獻給家人,現在則是給了社會。

最大的改變,或許是曾經在工廠眉頭深鎖,現在則是滿面慈祥笑容地在街道旁、社區裡,走進他人的生命,幫助需要關懷的人家。

撰文:劉軒宇
攝影:游國霖、王啟明

取材自:慈濟月刊 第627期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大愛閱讀專頁閱讀。

請加入 LINE@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
 https://goo.gl/pXio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