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花蓮時,上人看到我的頭髮剪成『歐卡巴』(日語,短髮之意),對我說,怎麼把頭髮剪短了呢?」2、30 年前,陳滿師姊剪去一頭烏溜長髮義賣捐出,只為了讓上人建設花蓮慈濟醫院。

陳滿的慈濟委員號 172,法號靜行;師徒之情,始於 1977 年賽洛瑪颱風侵襲屏東,上人來到屏東關懷災情、訪視賑災,當時人人稱呼阿滿姑的靜行師姊,與上人為做救濟工作而進進出出,因此結了師徒緣。

滿懷慈悲心的阿滿姑,自此經常回花蓮靜思精舍幫忙做工務農;跟隨在上人與常住師父身邊,深深體會到上人為眾生奔走的辛苦,為此發願勸募,希望更多人投入做慈善。

早期訪視,兩部車一出去就是一整天,師姊們分別帶大鍋飯、大滷菜、炒鹹菜脯,阿滿姑則帶上最拿手的「豆腐乳」;中午時分,大家會找個樹下休息,享用特別的「訪視午餐」。

阿滿姑不會騎腳踏車,常常是帶便當、坐公車去收善款;近午了,老人家就在路邊休息、吃便當。

她自從與上人相遇後,逢人就說慈濟;跟隨上人行菩薩道的心非常堅定,什麼好事都願意付出,40 幾年來不間斷。她在 2018 年 9 月 4 日往生,以一生來陳述慈濟世界的美好,滿 100 歲畫下完美人生的句點。

 
照片:陳滿(坐者)2012 年 4 月偕同屏東資深慈濟委員與晚輩,難得回到花蓮尋根,沿途熱絡地說著,回去咱的故鄉、看咱的師父、看咱的厝、咱做蠟燭間、還有彼時洗衣服的大水溝…(攝影/林美瑜)

阿滿姑的娘家在新竹,父親在鐵路局服務,家境良好,日治時期,排行老五的她,有機會接受國小教育;後來于歸家住屏東、在電力公司服務的李同壽,育有一子一女。

生活無虞的她,認識慈濟後一改享福生活,「有空就回精舍,在廚房忙完後,就到菜園除草,草長得比我拔的速度還要快,這裡拔完,那邊又長起來,永遠也拔不完!」

精舍勤儉持家,有時候一塊豆腐醃得鹹鹹的,可以當成好幾天的配菜,「用餐時,我們都不敢坐在上人旁邊,因為上人吃得很少,兩、三下就用完了,我們也不敢添飯。」

後來慈濟建設醫院,阿滿姑更加「儉腸捏肚」,只要有一點錢就捐病床,法號思修的師兄也支持她。她年輕時盡力為窮苦弱勢者付出,晚年時子女孫兒孝順,獨子李春長還榮獲模範父親。

「我的孫子到日本留學,知道我走路不方便,寄給我一臺輕巧的日製小推車,我出門就靠它,走累了,可以坐在上頭休息。」細數兒孫的乖巧,也是阿滿姑最感欣慰的事情。

  

阿滿姑的客廳,布置著做慈濟的點滴往事;只要對會眾談起上人早年的辛苦,她總是激動不已,語帶哽咽。每當她仰頭呼喊著:「上人啊!你身體要顧好,還有很多人需要你喔……」大家就知道故事講完了呢!

阿滿姑為社會與家庭無私付出,足堪是教育後輩慈濟人的人品典範。

 

撰文‧林美瑜、張玉梅
取材自:慈濟月刊 2019/02 第627期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大愛閱讀專頁閱讀。

請加入 LINE@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
 https://goo.gl/pXio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