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師志 生生世世的承諾
慈濟委員受證的時候,胸前掛著「佛心師志」,這是證嚴上人給弟子的叮嚀;靜思精舍德寋師父強調,這也是一分承擔,更是一分承諾。史藏系列「信願行的實踐」第二冊《善護》書裡提到「佛心師志」的緣起。
1966 年 3 月 10 日,農曆 2 月 19,觀世音菩薩聖誕日,洪碧雲、阿珠及一位蓮友,前往普明寺希望皈依證嚴上人。上人出家之前,就立下不收弟子原則,三位善女人意志堅定,不達皈依目的,不肯罷休。
《四分律》載有八種比丘出家型態,其中之一為「善來比丘」,「善來」二字,表示來得正是時候。在準備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時刻,多一個人就多一分扶助苦難人的力量,上人看著自己找上門的洪碧雲,不正是「善來」弟子?
「好吧!如果一定要皈依我,有個條件。」證嚴上人說。
「第一,要有佛心。佛陀的心是大慈大悲,佛弟子一定要有充分的慈悲心,願意救濟貧困。」
「第二,要有師志。凡是我弟子,必須立志跟著我做救濟工作。」
證嚴上人給三位善女人的法號,非常有意涵,也奠定慈濟以及上人教育弟子的核心思想。洪碧雲法號叫靜宏,阿珠師姊法號叫靜緣,另外一位蓮友的法號是靜念。上人期許三人:要有宏大的心願,在世間廣大結好緣,還要心心念念行在菩薩道中。
德寋師父強調,「這三個重要的核心思想,是行菩薩道應該要做的,上人多年來一直呼籲所有弟子結好緣,要圓融,人圓、理圓、事圓,心心念念行在菩薩道當中,53 年來從未偏離過。
印順導師給上人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上人已經做了 50 幾年,而且還發願,今生做不完,來生繼續做。上人給我們的四個字是『佛心師志』,我們將『佛心師志』掛在胸前,有沒有上人這樣的魄力?有沒有上人的願力?」
德寋師父勉勵,我們都是上人第一代弟子,也都發願生生世世追隨上人,如果今生此世願力不堅定,來生來世如何找到上人?靜思法脈要入心,假如三心二意,成佛之路就會很遙遠。慈濟菩薩是不請之師,只要態度正確,所做的一切就會對了。
上人曾經開示,「我給每一位皈依弟子的一句話,『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佛心』是大慈悲心;『師志』是人間菩薩實踐的道場。真正的佛心,是要為人群付出愛心。看到他人有困苦,心裡很同情,就是愛心,也是佛性。但是否人人願意進一步去付出?有愛心就必須用行動表達出來,才能利益群眾。為了把人人本具的『佛性』啟發出來,我用『募』作為目標,不斷推動志業,才有機會募愛心。」
德寋師父分享參加海外營隊的見聞:「海外家人求法若渴,不惜金錢、時間,克服種種困難,就是為了求上人的法,但是有一位師姊跟我說,她知道慈濟委員要做很多事,家訪、比手語、辦活動、香積、生活等等,都是慈濟人要做的事,她卻不知道勸募會員,也是慈濟委員的事。」
德寋師父進一步解釋,做生活、做香積,做手語活動...,在慈濟大家庭裡,都算家事,慈誠委員除了發揮功能,更應該有良能,要「淨化人心,募會員」。
「勸募最重要的是『募心』、『募愛』,這也是淨化人心的工作之一,我們一定要勇於開口,去接引更多有心有愛的人。『募愛』,是上人的願,也是我們共同的願。」
四大八法印,是慈濟人修行的路。慈濟的精神是什麼?就是佛陀所說的『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是『理』,『理』看不見,必須透過實踐;慈濟的四大志業即是『事』,讓大家在『做』中體會佛法,以事會理。
證嚴法師說故事裡面,證嚴上人引據維摩詰居士跟善惠居士的故事,說明什麼是真正的布施:「維摩詰居士說,應該要法施。只有財施是不夠的,要以菩提心起大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喜心,以攝智慧起捨心。」
德寋師父提到慈善紀錄片《如常》,完全符合慈悲喜捨精神。
「要使眾生快樂,不只是給予物質或使其心安穩,還要使用正確的方法,給他們正確的觀念和思想,這才是永遠的布施,不只是我們應發大悲心,令眾生快樂,還要啟發眾生。 」
(德寋法師 志工早會開示)
20190703
記錄:吳碧華
整理:慈泠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大愛閱讀專頁閱讀。
- 喜歡16
- 難過0
- 懂了20
- 感動227
- 感恩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