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醫院,沒有診間也沒有充足的醫療器材,義診要怎麼因地制宜?還真是一大功夫與考驗!
每年七八月間,醫護和志工一百多人相約出現在太麻里順安府前廣場,義診馬上開始。
但是在中醫、牙科、內科、外科等 6 個科目的診療器材和看診動線,都必須在醫護人員到來前,短短一個小時內先搞定。
第一個要有水有電!


有十幾年經驗的志工,早就知道要帶備用電源。因為慈濟義診已經 45 年,從花蓮走到全球,不只看診科別越來越多,地點也越來越偏遠。
就地取材,用紙板做夾板,用樹枝當點滴架,在荒郊野外無論如何都要完成手術。志工林道政說:「義診醫生需要水,那個手術室跟牙科他們比較缺水,所以我們要做水槽給他。」

拉起簡單的布幔,任何角落力求乾淨,加上足夠的電力與乾淨的水源,一間克難式的手術室,完成了。
所以義診編組時絕對少不了水電管線組,負責醫療器材的維修、搬運、組裝,他們常謙稱自己是打雜的,但事實上卻如同義診的維生線,不但要改良醫療輔助器材,一次比一次方便攜帶與使用,在現場也隨時用創意和經驗待命。

小小一只 007 皮箱,是手提式牙醫診療儀器,上次使用因為沒有清乾淨血漬,結果發生故障,還好義診前及時發現,要用藥水清洗。


管線志工郭龍憲很細心:「一般我們都拖行李箱,一拖過去會把電線管線刮掉,所以貼的時候一定要順著牆壁,直接包覆管線貼在地上。」
環境再克難,都能見招拆招、隨機應變,還研發出活動式空氣清淨機和消毒設備,增加義診空間的舒適度。
為了讓每一場義診都圓滿,這是一場團體戰。

延伸閱讀 ↓↓↓
【醫本初衷】誓約的開始

【醫本初衷】走在山間路
【醫本初衷】誰來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