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 年前,佛陀要為苦難的世人拔苦予樂,承諾這樣的誓約,慈濟人醫會45年。

一百多年前,原本蠻荒瘴癘之地的台灣,相繼來了一批批傳教士,帶來宗教也帶來西方醫療,給人看病也撫慰人心。 
當時許多人牙痛不知怎麼辦,馬偕幫人拔牙,大家排隊唱著聖詩。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黃約伯說,祈禱讓人心安,在脆弱的時候,「神愛世人」特別叫人感動。
「病痛跟宗教有時候很難區分,有些病痛可能表現在身跟心,譬如家族關係不和,讓他身心俱疲,所以會同時尋求宗教,也被稱為大醫王醫療,是信教很重要的入門。」研究員張珣補充。
在佛教來說,就是方便法。 

1972 年慈濟功德會成立義診所,由慈善走向人醫義診。1993 年第一次與法國「世界醫師聯盟M.D.M.合作,援助衣索比亞。1994 年盧安達爆發內戰,更深入國際人道醫療援助,於是 1996 年正式成立國際慈濟人醫會。

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說:「雖然義診要靠專業,但最重要的是跟病人接觸所傳遞的那份關懷與愛。」付出的人也同時得到滿滿的喜悅。
這是各國各地人醫會的分享:

在台灣,每次動員力強大,醫師、護理師、醫技藥劑人員與志工等,有時候比來看病的還多,每個環節至少配置兩名以上的志工和醫護人員,護理師高淑英剛開始很不以為然:「這樣合乎人力成本嗎?後來聽到很多師兄姊說,我們不是在拚業績,而是從當中去關懷到真正需要被關懷的人。」成就了別人也滿足了自己。
從 1972 年在花蓮仁愛街第一次義診算起,慈濟人醫會已經在 50 國辦過義診,到 2016 年為止,超過 13940 場,動員醫護 26 萬七千多人次,志工超過 48 萬人次。

延伸閱讀 ↓↓↓
【醫本初衷】走在山間路
【醫本初衷】義診群英會
【醫本初衷】誰來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