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跟運動是不一樣的!
不要總是把自己的身體,擺到人生順位最後一個。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李昌狄醫師在志工早會分享他遇到許多不夠愛自己的病患:「跟他說要多休息。」「醫生,可是我要載孫子,我要幫老公煮飯。」
李醫師說,傷科患者,治療固然很重要,但是改變日常生活的觀念與習慣,才是治本的方式。否則再怎麼治療,還是一直在損傷身體,不會有結束的一天。
李醫師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個病人來,兩隻手都腕隧道症候群,開完刀後一直很腫。「你的手需要休息,你一直做事,不會好的。」「沒有,我都有休息,我沒有做什麼事情呀!」結果李醫師當場看到他帶著兩大袋很重的湯。「你自己提來的?」「對!」「我提這個東西都覺得太重,你還提著走來走去,怎麼可能對手沒有傷害呢?」
李醫師常在門診勸病人:「回去少做一點,多請別人幫忙一點。」每個人都會說:「我不行,老公就是要我煮飯,我小孩就是要怎樣……」
李昌狄醫師勸大家,不要永遠把自己擺在最後一個,不舒服了再看醫生。「你自己都不理身體,身體就不會理你。人都會老,像師兄師姊們在年輕的時候,可以一個人扛起一個家,但年紀大了就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一定要尋求協助跟分工。」
「如果先生平常沒在工作,就要請他做家事,幫忙煮飯、洗碗。如果小孩子一起同住,可以請小孩幫幫忙,這也是培養他未來的生活技能,不然將來都不會做,跟他在一起就很可憐。」
李醫師常常叮嚀患者:「你們要多做運動。」但患者的回覆通常是:「我都有在做工作。」李醫師強調,勞動是以完成工作為目的,這過程中會不會損害到自己?有沒有促進健康?
李醫師舉例,假設今天要擦地板,可能在地上跪很久,會傷到膝蓋或者手腕,這就是以完成工作為目標的勞動,過程中容易忽略自己的身體感覺。
而運動是不一樣的,運動以鍛鍊自己的身體為目標,包括:心肺運動、重量訓練、伸展等等,運動是讓自己身體變得更有體力、力量、耐力,或是筋骨更柔軟,更不容易受傷。
「但是病人往往認為工作時有動、有流汗,就是在運動」,李醫師說,這叫做「勞損」。什麼是勞損?「我自己做的簡單定義是,我們可能因為錯誤或是過量的使用身體,而導致一些損害發生。」
假設重複做一件事情,時間又拉得太長,它就可能造成傷害。例如,很多師兄師姊在環保站做環保,長時間重複做同一個動作,可能就會造成手腕不舒服,或是肩膀痠痛。「只要過度使用它,就會造成傷害!」
另外,久坐、姿勢不正確,或者桌椅的高度不合適,時間一長,肩頸也會痠痛。「緩解痠痛,不管是推拿、按摩,如果回家還是一樣的生活模式,那就沒有用,下次來看診又是一樣的問題。」
李醫師接著說,很多人在手機上工作、辦事情,過程中很難注意自己的姿勢;或者坐在沙發上,躺得太自在了,腰椎是懸空的。「若是在公司工作一整天,又看了一整天手機,回家再繼續傷害自己的腰椎,就變成一條龍,從頸椎傷害到腰椎。」
有些人長時間工作,一開始工作前,是正確的姿勢,可是做了三個小時後,等回過神來,姿勢就完全跑掉了,所以可以調個鬧鐘,一小時左右,響一次就起來動一動,不要讓自己一直處於同樣的狀況。李昌狄醫師勸大家要愛自己的身體,「必須要有適當頻率的休息,重新去關心自己的身體。」
2022/01/04
記錄:林素玲
撰文:洪素養
photo credit by Gettylmages
- 喜歡2
- 難過0
- 懂了17
- 感動19
- 感恩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