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想,我們到底追求的是長壽、富貴、健康、安寧,還是『五福臨門,安詳無憂』呢?」台北慈濟醫院社區暨長照服務部李嘉富醫師提到,所謂的「五福臨門」,就是「長壽」、「富貴」、「好德」、「康寧」,以及「善終」。

《病人自主權利法》在 2019 年 1 月 6 日正式施行,核心重點就是,在意願人意識狀態清楚時,得以在醫療機構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ACP,如註)。

台北慈濟醫院在去年成立醫療自主諮商門診,社區暨長照服務部李嘉富副主任,在志工早會分享時,以自己的母親為例,說明這項服務。

李醫師的母親是位環保志工,2020 年初時,因為心臟功能退化,張恒嘉副院長診斷她的心臟功能已經到了末期。「當時我很猶豫地問了媽媽,有關臨終生死的問題,媽媽毫不猶豫地說出她自主豁達的決定。」李醫師哽咽地談到,「非常感恩母親,再一次用身體力行的身教,引導我做對的事。」

去年,也有幾位在門診的老人家,拜託李醫師,將來如果到末期時,千萬不要讓他們插管受苦。其中一位老人家的媳婦,眼神中透露出落寞與猶豫,原來真正不願意讓老人家談論生死問題的,是她的兒媳。

上個月,還有一位年輕媽媽,帶著她正在讀大學的孩子們,一起來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Decision, AD),為自己預約尊嚴的善終,作為自己的生日禮物。很巧的是,這位年輕媽媽剛好跟李醫師的媽媽是同一天生日。

李醫師繼續跟大家分享一個預約尊嚴善終的個案,有一位 65 歲的張媽媽,丈夫因為嚴重失智症,必須依賴鼻胃管餵食,在安養院臥床五年,因為肢體被約束長了褥瘡,在一年前往生。

張媽媽的大兒子和女兒長年在國外,小兒子是唯一陪在身邊的子女。她因為小中風住院,出院後自覺記憶力變差,於是跟小兒子說,她想去掛醫院的預立醫療諮商門診,與醫療團隊討論,萬一自己變成嚴重失智時,要拒絕或接受哪些醫療照顧。

小兒子聽了說:「是不是應該和哥哥、姊姊們商量呢?」張媽媽說:「現在只有你在台灣,我要指定你當我的醫療委任代理人,我要表達我的想法,也要讓你的哥哥、姊姊們清楚我的決定。」她再次叮嚀小兒子,萬一將來她和丈夫一樣嚴重失智的時候,不要幫她插管,也不要插鼻胃管,她不要那樣的品質,她要的是有尊嚴的生命。

小兒子疑惑地問,「不插鼻胃管,肚子餓了怎麼辦?」張媽媽語氣堅定地回答,「如果我還能吃東西,就用餵的;如果我真的不能吃了,不要幫我插鼻胃管,我要順其自然就好。」

這個個案,也讓李醫師想到,「當我們在面對有限的生命時,要如何重新看待時間呢?」證嚴上人不斷呼喚大眾「來不及了!」甚至提倡「壽量寶藏」的概念,也推動力行環保、非素不可,其實都是在告訴我們,要繼續做好事,用心投入人群付出,就能夠精進慧命;在分秒中,拓展生命的寬度。

註:「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ACP):病人與醫療服務提供者、親屬或其他相關人士所進行之溝通過程,商討當病人處於特定臨床條件、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對病人應提供之適當照護方式,以及病人得接受或拒絕之維持生命治療,與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
2022/01/03
記錄、撰文:魏玉縣
美術:程靜美
photo credit by Gettylmages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