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症狀不理會,小心拖成大麻煩。

一位 58 歲女性,右邊頸部腫痛三天,一開始輕微發燒,然後食慾下降、全身無力,來到台中慈濟醫院急診,初步被診斷是右側的「深頸部感染」。

什麼叫做「深頸部感染」?耳鼻喉部的林忠青醫師解釋,其實就是頸部深處感染。常見的病發原因有三類,第一個就是齒源性,包括牙周病、蛀牙、牙根囊腫,會從牙齒、牙根發炎處,讓細菌跑到身體其它地方。第二是:上呼吸道感染,例如:常見的感冒。第三種原因是,吃東西被魚刺刺到,造成食道破損,細菌就會從破損地方跑到脖子去,這些都有可能造成深頸部感染。

通常病患會有漸進性的喉嚨痛,感冒巔峰期大概兩到三天,但如果超過,喉嚨越來越痛,而且產生吞嚥困難、嘴巴張不開,或是發燒、畏寒,更嚴重會因為頸部腫脹,壓迫呼吸道。

治療的方法,就是使用抗生素、膿瘍引流手術,大概平均住院天數就是 8 天左右。這位病患是細菌從牙齒進入,往全身擴展的化膿狀況。但是,在手術前,突然意識喪失,而且呼吸淺快、血壓下降,產生敗血性休克,緊急轉入加護病房治療,住院長達 2 個月,為什麼呢?林忠青醫師說:「她有糖尿病,長期以來都沒有注意它。」

林醫師進一步解釋,人體全身上下有很多防禦細胞,白血球、巨噬細胞、免疫球,會幫人體去抵抗細菌,但糖尿病會造成血球糖化,讓這些血球喪失了功能。這時候,就算給再好的藥物治療都沒有用。

《朱子家訓》有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林醫師幫它稍微改一下,就是「勿以病小而不治」,這裡的「治」是屬於適當的治療,像是感冒就是多喝水、多休息,超過三天高峰期,就要注意。更重要的是,慢性病像是高血壓、糖尿病,如果長期沒有控制,導致免疫力下降,最後演變成生死交關的大病,得不償失。

志工早會中,林醫師分享上人法語,「要善用手腳,護心護生。」,所以人人要把身體先顧好,才能利益人群。 

20211124
撰文:邱蘭嵐
記錄:吳碧華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