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洗腎盛行率,高居全球第一。最新統計,九萬四千人必須定期洗腎,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醫師游智欽,近期一項手術,成功將妹妹的腎臟移植給生病的姊姊,兩人術後恢復良好,病患也已出院返家休養,擺脫需要洗腎的命運。

68 歲的陳女士,平常有高血壓的病史,七、八年前開始,持續在台北慈濟醫院追蹤慢性腎臟病。一直到今年八月,發現她的「肌酸酐」」已經到 8 mg/dl,這個狀況已經是進入末期腎臟病的階段,所謂「肌酸酐」」是追蹤腎功能的指數依據,正常值大概是在 1.3 mg/dl以下,數字越高越不好。於是,游智欽醫師和腎臟科的郭克林醫師討論之後,考慮要用腎臟移植的方式來治療。

游智欽醫師分享這次移植手術,叫做「前置性腎臟移植」,就是說患者的腎臟功能還沒有惡化到必須洗腎以前,就可以先接受移植,這是什麼樣的概念呢?例如,開車或是騎摩托車,我們不會等到完全沒有油的時候才去加油,快要沒油了,就提前去加油,這就是「前置性腎臟移植」的概念。

依照規定,這屬於活體捐贈移植,必須在五等親以內,陳女士的先生,原本有意捐腎,但是考量他 71 歲年紀大,長期高血壓,評估後發現腎功能也不太好,不建議捐贈,後來,陳女士的妹妹,還有弟弟,甚至住在美國的姪子,都表示可以來捐贈,一家人感情緊密。甚至美國的姪子,聽到陳女士腎臟病末期,可能要洗腎。他就說:「不用吧!在美國通常只要腎移植就好了。」

游智欽醫師表示,在美國,他們都知道洗腎不是那麼好的一件事情,能夠接受腎臟移植,就可以解決末期腎臟病的問題。調查發現,美國的腎臟移植率是台灣的 6 倍。

後來,陳女士的妹妹,小他一歲,接受評估,她們血型一樣,妹妹沒有慢性病,兩顆腎臟都非常好,很適合捐贈。腎臟移植手術,一邊是泌尿科張尚仁主任,進行摘除手術;另外一邊,游智欽醫師進行腎臟移植手術,盡量減少時間上的延誤,手術非常順利。

手術後第二天,陳女士就轉出加護病房,肌酸酐就降到 1.2 mg/dl,跟正常人差不多。她的妹妹恢復也很順利,手術後第三天就出院。

後來大規模研究發現,在快要到洗腎之前就先做移植,這樣會帶來一些好處,包括可以減少排斥的風險,可以增加存活率。再來就是說減少洗腎造成的生活不便,還有營養不良。

目前台灣慢性腎臟病的治療指引,也提到「前置性腎臟移植」,會比洗腎之後再移植,預後效果更佳。游醫師強調, 2018 年全台灣只有 14 例「前置性腎臟移植」,對照洗腎人口其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建議慢性腎臟病患者,如果肌酸酐超過 6 mg/dl,一個月後第二次檢測,數字還是降不下來,盡速就醫,跟醫師討論醫療方案,通常治療需要團隊完成:包括泌尿科、腎臟科、器官協調師、護理師,還有一些醫護團隊,才能讓這個末期腎臟病的病人重獲新生。

20211109
記錄:吳碧華  
撰文:黃玉櫻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