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明神宗萬曆三十年的月見法師,在雲南出生,很會畫觀音像,大家都叫他小吳道子,早年他喜歡四處交友遊玩,14 歲,父母就相繼去世,靠伯父撫養教育他長大,27 歲那年,他跟朋友在喝酒時,突然接到伯父去世的噩耗,一回神,他酒醒了,傷心落淚!一向不信僧佛的月見師竟萌生出家的念頭,懺悔過去自己的不孝和過錯,要報答父母伯父生養之恩。

大愛台高僧行誼製作人孫思承特別提及明末當時時代背景,為何律法如此重要?「明朝雖有四大師(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復興佛教,但戒律部分幾乎都快失傳了。見月律師因為聽到師父說,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比丘必須受具足戒,但當時雲南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他花了四年的時間,從雲南走到江南,兩萬餘里,是多長的一條路,終於追著三昧和尚在他座下受戒了。」

律師 38 歲時,三昧和尚請他擔任寶華山監院,44 歲,三昧和尚示寂時叮囑他要繼承法席。從此見月律師主持寶華山,三十多年建樹很多,無論公私從不偷安苟且,是守戒甚嚴的大律師。73 歲,他應弟子要求將一生奉律守戒的過程寫成「一夢漫言」自傳,很多人看了很感動,包括後來的弘一大師,「他讀了這部自傳後,哭了數十遍,還把見月律師的行腳圖畫出來。」弘一大師因此也成為一個有為有守的一代律師。

高僧行誼來賓之一的中研院廖肇亨老師,說他讀了一夢漫言,也跟弘一大師一樣哭了好幾遍,至今很多出家師父都還是要讀這本書。

  

究竟見月律師是怎樣一個人呢?為何他態度如此嚴厲,有人甚至覺得嚴厲到不近人情,孫思承跟大家分享兩個小故事:
月見師從雲南出來求戒時,在南京某個寺院掛單,但一看,大眾吃的都是生了蟲的米,配少少的鹹菜,執事卻吃新鮮的青菜、漂亮的白米。他覺得不對,他萬里而來應該依止有道德的善知識,但這個道場卻沒有為大眾誠心服務,他說自己寧願淡薄,也不要親近這樣的人,所以就離開了。

順治九年江南鬧蝗災旱災,饑饉遍野,人民都沒東西吃,跑去寺院求助。見月律師先減大宗師的糧食賑濟災民。有一天難民特別多,律師就想用權巧方便度這些人:「你們今天來求助應該了解因果,要相信前世可能有瞋貪,不畏施貧苦的因,所以才有這樣的果報。今天我請大眾師每人募些錢,給大家三文錢,你們拿到三文錢再撥一文錢出來,口中唸佛,供養僧眾,植一個清淨福田,來世可以脫離貧窮的苦。」

見月律師於是把倉庫裡所有糧食通通拿出來賑濟,第二天因為沒糧食了,早上用白開水過糖就好,他從不擔心自己沒得吃!不過當晚就有位居士送了十擔米來,因此才有「道心中有食,衣食中無道心」這句話--以眾生為念,堅守道心。

所以早在見月律師年代就已開辦慈善事業,也會照顧來寺學習的老病僧人,所以孫思承師兄說,律師就是慈善的先趨!看看今天的慈濟花蓮精舍,師父們也同樣節儉,同樣跟見月師一樣慈悲,不分你我,痛癢相關。

製作高僧傳高僧行誼多年,孫思承發現,其實所有高僧都為兩件事而努力,「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依戒為親,就不覺得修行孤單,反而獲得清涼自在的樂,也不必擔心下一頓飯,資糧道糧從無匱乏過。

不過現在一般人一聽到「戒」,就覺得要被約束,會不自由,但為何偏偏有人一心求戒,深怕求不到?孫思承說,在志業體工作,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反而可以在工作上因此防非止惡,維護道場的大愛與清淨,戒,是保護大眾免於染汙或致禍的防護衣!

🔸看更多:
【高僧傳】見月讀體律師
【高僧行誼】見月讀體律師導讀

20210915
撰文:福意
記錄:吳碧華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