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這一波疫情剛開始,台北慈院婦產科病房已預先為疑似感染個案或居家檢疫的孕產婦設置了負壓隔離病房,陳曉玫護理長分享一位懷孕 38 週待產婦的故事。

這是她第一胎,原本預產期在五月底,因為工作關係孕婦接觸新冠肺炎確診者,4 月 30 日接到通知必須居家隔離,沒想到,就在隔離屆滿前一天的凌晨,破水了,立刻送到台北慈院,因為人還在居家隔離期,所以必須送進負壓隔離病房,醫護團隊以高規格檢疫,照顧這名準媽咪。

就在產婦子宮頸將近全開時,大家穿戴齊全準備進去負壓病房,畢竟是喜事,人人表情輕鬆自在,媽咪也在自然生產狀況下,很順利的迎來一個健康女嬰。

產後母嬰還是繼續被隔離,一般產婦生完,按照母嬰親善的做法,都會讓媽咪親自哺乳,但如今有隔離限制,所以沒法將新生兒抱去給媽媽,只能讓媽媽爸爸和寶寶稍微見一面,之後就交由護理人員送進新生兒中重度加護病房。這時媽咪只能透過視訊看寶寶的狀況,看護理人員餵她喝奶。

當然,兒科醫師很仔細的解釋,為什麼不能親餵母乳,讓媽媽釋懷,也有人教她怎樣擠乳,好維持母乳分泌。要出院了,媽媽跟護理師說:「雖然可以視訊看到寶寶,但總覺得很不真實。寶寶一出生就離開我身邊,回家也不確定能不能照顧,生產這件事對我來講,好像是個空白。」

護理師一聽,很貼心的把嬰兒室的洗澡娃娃拿出來,在病房裡教媽咪和爸爸怎樣幫新生兒洗澡穿衣,「很感人的是,幫寶寶洗澡擦乾的都是先生,幫寶寶穿衣服的也是他。」曉玫阿長說。

出院前,只見產婦抱著洗澡娃娃,雖然戴著口罩,但露出滿足的笑容。陳曉玫護理長說,照顧這樣特殊的母嬰,大家都有相當大的壓力,但媽媽的微笑和寶寶健康出院就是最大鼓勵。

過去這段期間因為要徵調部分人力支援白金防疫旅館與專責病房,所以台北慈院將婦產科與兒科病人集中在一個病房照顧,可想而知護理師的壓力很大,因為兒科跟婦產科照顧方式、流程很不一樣,比如給孩子打一針,可能需要花一個小時,因為小兒血管細,過程中還得不時安撫、停頓休息一下,陳曉玫完全理解這些婦產科病房的護理師需要調整手感與心情,她說大家都很願意學習,收穫很多。

她還在護理站捕捉到一個溫馨的畫面,這是一個 11 個月大的寶寶,護理師叫她獅子王娃娃。某天晚上,媽媽要洗澡洗頭,所以暫時托兒給護理站,曉玫阿長經過,看到兩名護理師陪她看卡通影片,「學妹們不像過去覺得壓力很大,她們都帶著笑容。」陳護理長很感動,她引師父的話,「只要願意,可以成就一切的美善。」

20210723
撰文:邱蘭嵐
記錄:李如玉
美術:林仁傑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