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高齡 98 歲的阿公因為肚子痛,解大量血便來台中慈院急診,直腸外科方佳偉醫師一看,整個狀況很差,心臟衰竭、肺衰竭、腎衰竭,各器官都已衰竭到一定程度,「他應該是大腸憩室穿孔,合併出血,如果積極處理應該要做血管攝影,把出血的血管塞住,然後可能要開刀做人工肛門。」

方醫師跟阿公的兒子解釋,兒子也七十幾歲了,說明阿公這麼大年紀,如此動刀怕會長期躺在加護病房,甚至得長期倚賴呼吸器,如果稍有感染也可能就此往生。這種萬一都要一次說清楚講明白。

家屬經過醫師一再解釋,也反覆思考,希望用比較緩和保守的治療方式,讓阿公安寧度過餘生。

方醫師決定,如果家屬一致這麼認為,那麼就打抗生素吧,輸血吧,看看有沒有機會可以恢復,「但很不幸的,過兩三天,突然有一天凌晨他往生了。隔天早上來看他,我滿懷敬意和歉意,跟他敬禮。」家屬這時也九十度鞠躬回禮,「事實上我很心虛,因為我覺得沒做什麼,我沒幫他開刀,沒幫他治療好,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感激我?」

一般大腸直腸外科病人有很多都罹患了大腸癌或痔瘡,醫師可以以手術解除他的疼痛,切掉他的腫瘤,解決他排便問題,當然病人通常都會感謝醫師,但眼前這個阿公真的讓方醫師有些遲疑,沒法理所當然的接受這份家屬的謝意,「後來想想,其實我只是幫阿公有一個很舒適的環境,在病房裡有人陪,然後他慢慢走完餘生,這就是安寧照顧!」

現在的人餘命很長,人口越來越老化,當然身體器官也會越來越退化,做醫師的一定要搶救到底嗎?「我想如果適時放手,讓年紀大的伯伯可以安詳的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是我們臨床醫師需要學的課題。」

德澡師父感恩方佳偉醫師,雖然醫師自己感覺對病人沒做什麼,可是無形中對醫師對病人的愛對他的好,家人都看到了,「你先愛別人,別人才會愛你。因為你先去愛那位阿公,所以他的家人也用愛回饋你。」

方醫師的兒子今年還沒滿三歲,也還沒上幼稚園,但爸爸回家就要教他一首黃輔棠教授以《靜思語》作詞譜曲的歌:「咱就先愛別人 別人才會愛咱們」。

20210401
撰文:邱蘭嵐
記錄:吳碧華
美術:黃淑貞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