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號事故過後,台北慈院社區長照服務部副主任李嘉富陸陸續續看到有人出現創傷壓力症候群,他解釋,曾到現場的人如果仍有揮之不去的災難現場陰影,甚至不斷想保護自己,對外界很多事情沒什麼反應,甚至產生疏離感,或三不五時有負面情緒和想法,包括自責、過度緊張,這時候就是急性壓力反應,李醫師建議,要懂得怎樣減壓:允許自己哭泣,去抱抱你愛的人或寵物,找一個讓你安心的人說說話。

「在災難發生的當下,我們沒辦法控制住,那麼就要快點回到我們的生活,重建生活軌道。對倖存者有三不三要:不要強迫他去討論,不要指責批評他,不要剝奪他情緒表達的權利;要給他適度空間,要表達對他理解,允許他把情緒發出來。」

李嘉富醫師強調,即使參與救災是在助人,也很容易出現替代性創傷,「如果最近發現自己總有,什麼都改變不了,自己永遠做得不夠好,下班回家除了看電視什麼都不想做,累積一堆怒氣就快爆炸了。甚至於孩子突然間告訴我們,為什麼都不陪他玩,都不再歌唱不再大笑時,就要考慮自己是不是陷入創傷性反應。」

雖然遠在台中,但慈院腎臟科主任陳一心也頗有同感,想起 921 那年他才剛做醫師,醫院鄰近災區太平,因此他是第一線醫師,「記得凌晨一點就開始忙,一直忙忙忙,忙到下午四點,整個搶救結束,醫院裡面大概有四百多個往生大體。那麼多年了,當年醫護人員腦子裡想的是這些非常傷痛的畫面,就是創傷症候群,一直到現在,它是我行醫的動力。」不過他也很感恩近幾年慈濟人總會在一些重大災難時,到前線協助,也眼見台灣社會在處理重大災難時,進步很多。

這種目睹重大事故,內心產生的壓力常常無法理解也不自知的冒出頭,李嘉富醫師舉自己的例子,太魯閣號事故當天早上,他還沒來得及看到這則消息,但跟人約了要做情緒頻譜分析,朋友居然很訝異的問他,為何出現害怕的頻譜?「你最近發生什麼事嗎?」想了想,李醫師這才說,自己曾被火車撞過,「是今天發生的事嗎?」「不是。」

後來才知道,一列太魯閣號出事了。

去年 12 月也有一位跟李醫師一同義診的志工師兄在過平交道時,左看右看,還是動作慢又不小心的被火車撞到,回想這種種,李嘉副主任說:「妙法天天讀,靈方常相伴,可是在我們記憶深處還是有一些我們不太清楚的痕跡在。」所以他請大家多留意自己的身心反應,若有這些現象,但不願意找專業的人協助的話,「沒關係,歡迎參加讀書會,因為讀書會裡有非常多靈方妙藥,以至誠的心,堅持身體力行,透過身教影響感動周遭的人。」

他分享佛經裡的故事:佛陀弟子中「多聞第一」的阿難,有一天身上長癰瘡必須動手術,可是畢竟是肉體,所以佛陀用法移轉阿難的注意力,果然,阿難用平常心恭敬聽法,專心聞法,六根專注一境,順利完成手術,減緩了身心疼痛。

還有一位慈濟的師兄沒了雙手,用兩隻萬能的腳寫筆記,而且非常專注。一開始因為聽不懂台語,所以常跟師父懺悔說他打瞌睡,可是當他突破重重困難,堅持下去,終於有一天開竅了,證嚴上人說的閩南語他都懂了,還能精準聽出「三角」與「三覺」的差別,「這就證明肢體殘缺,沒辦法六根完具,可是可以用心接受佛法,句句入心。」

自度度人,要離苦得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20210414
撰文:福意
記錄:吳碧華
美術:黃淑貞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