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人口一直在增加,台灣長期照顧政策已經上路,地區醫院被賦予協同角色,要就近走入社區,好實地評估失能者和家庭狀況,給具體建議和幫助!大林慈院家醫科主任謝昌成因此經常接觸這些家庭,感觸頗深。

其中一個住嘉義大埔山區,才二十出頭的女性,年紀輕輕怎麼就失能了呢?謝主任說,她有先天性糖尿病,加上家庭因素,沒辦法給她很好的治療,所以二十歲雙眼失明,沒辦法跟一般少女一樣,過著交友、上學和工作的正常日子,因此人很憂鬱。她的父親也因為生活習慣不良,五十多歲中風了,沒有謀生能力,生活重擔都落在媽媽肩上。雖然媽媽相對是健康的,不過謝主任到她家看了之後發現,媽媽也渾身是病,家計壓在她一個人身上,非常辛苦。

大埔山區還住著另兩個謝主任要去訪視的個案,都是五十多歲男性,都住在傳統的三合院落,之前應該是很風光的大戶人家!不過如今大半荒廢。

要進門時,謝昌成等一行在門口喊了很多聲,都沒人回應,正覺得奇怪,不知該怎麼辦,「找啊找,就在牆角兩張床上,一堆棉被堆裡找到這兩個兄弟,他們已經不太能講話,後來一問,兩兄弟的情況很辛苦。」

就像這間祖厝一樣,之前兩兄弟的環境非常優渥,不愁吃穿,但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也不好好工作,染上不良習氣,抽菸喝酒樣樣來,搞得現在一個中風一個肝硬化有腹水,不良於行,多數時間都只能躺在床上,那麼誰來照顧他們呢?是八十多歲的媽媽,也一樣,渾身病痛。

真令人感慨!為什麼這個地方好多人家都如此命運?

謝主任去看的第四個家庭,有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看起來身體很健壯,但年紀輕輕就加入幫派,在一次械鬥中,一顆子彈打進頸椎,從此下半身癱瘓不能動了。想想,才二十幾歲就臥床,全部生活作息包括大小便都得八十多歲的父親幫忙打理,可想而知這對父子都很辛苦。「其實身體好的時候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運動,不要拖累到家人和照顧者。」

主持志工早會的德璒師父這時想到一句《靜思語》,「這輩子養成好習慣,下輩子好習慣養你」。每一輩子都要健康,為人服務,而不是被人服務。

20210311
撰文:福意
記錄:吳碧華
美術:黃淑貞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