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助教」一次可救很多人!
每天在醫院上下走動,大林慈院常住志工靜願清修士常看到資深的師兄姊不是來看病,也不是來做醫院志工,只是單純的把醫院當道場,習慣來走走,希望有機會付出。她說,像吳海山師兄,之前常常做煎餅,現在幾乎每天帶咖啡來犒賞醫護或行政同仁,提升大家一天的士氣。
吳海山三歲時就皈依了一個師父,只是後來跑去台北做房地產,很長一段時間沒回道場,斷了學佛求道的因緣。直到快退休時,才想到,應該趁著身體還健康,時間也充裕,找個地方付出、學習。
後來聽人說,有個證嚴法師過兩天要在嘉義高工做一場幸福人生講座,於是和太太騎車來,遠遠看到大家穿著整齊,氣氛很不一樣,十分莊嚴,但又熱情接待,當下就決定,這是他們想來學習的地方。
靜願清修士引述海山師兄的話,做慈濟不會累,不知道累,都是回到家身體才感到累,真的是在外一條龍,回家一條蟲,可是一接到電話,又立馬穿上制服出門,至今講起來仍滿心歡喜。
這次證嚴上人行腳期間,最年輕的清修士静學(余葦琳)隨師分享,她來自馬來西亞,那年以慈青身分回台灣時,上人就跟她講,妳要轉學!於是大家開始幫忙,但她十分清楚,上人說的轉學,不是真的轉學,她就在之後的每個寒暑假,只要有時間必定回台灣,不管到醫院或精舍,就只是學習。
後來她在當地考取醫師執照,很歡喜的跟上人說這個好消息,可是上人這時又跟她講,妳要考試,為什麼?靜學清修士後來才明白,原來外籍人士是沒辦法在台執業的,她因為發願要隨師父修行,所以毅然放下令人稱羨的醫師工作,真的來台灣了,回頭申請念慈大研究所。由於有臨床經驗,這倒成了老師和同學間很好的橋樑。
靜學清修士一轉念,因緣竟如此不可思議,「當醫師只能一次救一個人,可是如果現在當助教,好好把上人的法分享給學弟妹,一批又一批,其實就能服務更多人,也能救更多眾生。」靜願清修士說,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助教」,用我們對佛法的了解和信念,在日常中教大家信受奉行。
20210123
撰文:福意
記錄︰林淑懷
美術:張家欽
攝影:蔡麗瑜
- 喜歡10
- 難過0
- 懂了4
- 感動94
- 感恩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