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還是在媽媽肚子裡的胎兒吧,怎麼待不住?要搶先看世界!

花蓮慈院兒科加護病房陳怡汝副護理長說,出生週數小於 37 週的寶寶就叫早產兒,還有的出生不足 1500 公克重,極低體重的嬰兒都需要住兒科加護病房。台灣每年平均 20 萬個新生兒,早產兒占 8~10%,去年在花蓮慈院出生的小寶寶約一萬五千名,極低體重的有六個。

可憐他們太早離開媽媽肚子,所以發育不夠完全,有的有視網膜病變,有些會呼吸暫停,甚至有心臟和腸胃道方面的毛病,長期可能發展遲緩,所以怡汝副護理長說,早產兒的照護很重要,不只小兒科醫師,還需要心臟科、復健科、耳鼻喉科醫師,以及呼吸治療師一起組成照護團隊。比如有嬰兒發生開放性動脈導管問題,就需要心臟外科醫師做結紮術。

為了讓剛脫離母體的寶寶依舊有在媽媽子宮裡的感覺,所以她們會在保溫箱上蓋塊厚布,減少光線刺激,也避免寶寶接收太多噪音。他們躺在U形槽裡,就是讓小朋友維持在媽媽肚子裡的姿勢,有安全感,讓他未來神經發展比較好。

  

一個才 25 週大的早產兒,出生才 818 公克,因為當時媽媽有一點胎盤剝離,所以緊急進行剖腹產,妹妹就在非預期的狀況下出生了,當然狀況不是很好,一出來就發生呼吸暫停敗血症,得插管。想想這麼小的孩子,血管鼻腔都這麼細小,管子都比她胳臂來得粗,要如何插管?

陳副護理長說,各種早產合併症都發生在這個小妹妹身上了,大家心情都很不好,「這時候,有護理師阿姨說,老一輩講,小朋友的名字越俗會越好養。」所以大家開始想,幫妹妹取一個俗擱有力的外號,「那時狀況很不好,很難讓醫護人員離開她身邊,就像一個捧在掌心上的寶貝,所以就用掌上明珠幫她取外號,叫阿珠,不過叫久了,也覺得太俗了,後來就叫珠珠。」

珠珠的爸媽很疼她,小兒加護病房一天會客時間只有兩次,他們都準時出現,不過剛好在新冠疫情最嚴重,加護病房禁止會客期間,那時不只爸媽,連醫護人員也很焦慮,「因為親子連結對早產兒的發展是好的。」怎麼辦呢?大家就想,用手機連線,讓媽媽視訊好了。

手機有拍照功能,所以怡汝副護理長說,「不分日夜,每個護士阿姨卯起來拍,不管她吸棒棒,還是扮鬼臉,甚至有護理師阿姨買了衣服,幫她打扮成小網美。」媽媽也同步收到相片,護理團隊替代過去用寫的,以拍照製作成珠珠成長日誌。(不過護理團隊還是畫出 108 天的珠珠成長記)

後來終於等到開放會客時間了,媽媽可以進病房親自學習袋鼠護理!「經過 108 天照護,小朋友從 818 公克長到 3 公斤,四個月後順利出院。雖然還有一些發展遲緩問題等著去克服,但這段時間帶來的成就感以及家屬的信任,讓我們看到了護理的價值。」


 

珠珠媽媽說,她覺得小兒加護中心好像娘家,每次只要回診復健,就一定按個鈴,進來跟每個護理師阿姨打招呼:「我們現在很好,感謝那時候的照護。」

20210101
撰文:福意
記錄:李如玉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