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病毒延燒之際,人人神經緊繃,「首當其衝」的是急診與胸腔內科的第一線醫護人員,花蓮慈院胸腔內科總醫師王咏璇回想她為什麼習醫,又為什麼選擇胸腔內科為專科時,她說,要從一個畫面說起:

「國中時候看到電視上有一群人在一間醫院裡,他們不能出來,但對著窗外的鏡頭,拿著一塊牌子,上面寫「我愛和平」。那是我小時候對 SARS 的第一個印象,至今深刻。

當時記得自己在準備考試,還因此延期了一段時間,學生時候的我還想說,太好了,多一點時間念書。後來因為多了這一點時間,考上北一女。進學校後,護理老師跟我們分享,她先生是台北一家醫院的胸腔科醫師,她說,當時先生都不能回家,回家時,要全身先洗過了才能回來,他不敢共用餐具、不敢抱小孩..」這段切身經歷,對當時十五六歲的高中女生來說難以想像,讓還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的王咏璇,起了個念頭:「我要從醫。」

醫學院畢業,王咏璇在受袍典禮上,也同時拿到了聽診器,當時在聽診器上可以自行選擇上面要刻什麼字,念頭一來,「好,我要刻佛心師志。」其實當時她還不知道這四個字的確切意思,直到回來花蓮慈院工作。

2018 年花蓮 0206 地震,當天王醫師值班,這也是她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真的可以幫上忙,不再只是嚮往前輩過去所做的事。

2020 年更是頗具挑戰的一年,對王咏璇來說是新的開始:年初醫院就陸續關病房,急診開始要人支援,當時她是內科總醫師,自然更有機會支援急診篩檢,她全身穿得像太空人一樣,面對大家因為未知而升起的恐懼,總醫師也是人,也一樣,尤其還是胸腔內科總醫師!有更多機會接觸新冠肺炎病毒!「每次穿著隔離衣要進去(負壓病房)時,無論是確診或疑似個案,心情都是忐忑的。」

她還記得有一天晚上接到電話,「我要跟妳說一個消息,妳不要嚇到喔!就是有個確診病人,他是第一個案例,所以希望主治醫師跟妳搭配,先進去照顧病人。」

電話那頭的老師當時問王咏璇願不願意,「雖然有一點驚訝,但我當時的抉擇是:願意。」醫師也會怕,即使穿戴嚴密、出來也消毒,但壓力仍很大,「我是胸腔科總醫師,這件事情一定當仁不讓。」她跟自己說。

過程中歷盡煎熬,她說每次輪值要換人接班時,她都會跟病人講:「接下來要換一位醫師照顧您,祝福您平安。」「謝謝。」當病人這一聲回應,王醫師當下感受「一切都值得了。」

簡單的一句感謝,不需要更多,就讓王總醫師覺得,夠了,有動力再往前走。「真正的勇敢並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即便恐懼仍然義無反顧」,這是王咏璇從書上摘出的一句話,要獻給全球第一線工作人員,包括醫療與清潔人員。「大時代需明大是非,大動亂需要大懺悔,在這個大時代更需要大慈悲。」

20201223
撰文:福意
記錄:吳碧華
美術:張家欽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