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病患經常在醫院、家裡進進出出,一旦中風,生活功能大不如前,多半不太可能回復到以前!照顧者雖然都會按時餵水、餵一些流質的東西,對正常人來說很簡單,吞下去不過就是一秒鐘的事,可是台北慈院副護理長張瑋民完全能體會,當吞嚥功能障礙,要從嘴巴吃進一天需要的能量會有多困難。

護理師同時間還要不停給家屬衛教,比如放置鼻胃管,要怎樣把食物打成液體灌進去,如果還能吃,只是沒像以前那麼靈敏,那麼就要教家人在水或稀飯裡加點黏稠劑,讓食物比較稠,吞的時候比較緩慢,才不會嗆到。

「通常照教科書衛教,實際上怎麼做?吃起來是什樣感覺?不知道,所以我們突發奇想,辦一場體驗營。」張瑋民的病房護理同仁於是買了些芝麻粉、蓮藕粉、太白粉,請營養師幫忙,教大家怎樣和果汁、稀飯拌合在一起,然後大家吃看看,「吃了之後就發現,真的沒有很好吃,可以感同身受病人的反應,也可以更生活化的去衛教。」

 風復健病房都配置個管師,協助病人出院後要準備的東西,教他們回家後怎麼生活,因為中風的人一出院,就會需要輔具,包括電動床、助行器或輪椅、升降梯等。家屬不知道資源去哪申請,個管師就要去訪視,即時提供協助。每個病人家庭情況各異,因此要實際需要,提供最合適的方式。」

現在人性化的醫護已不同於過去單純只是醫術和護理,多了很多個別性和心理照顧。台中慈院護理師李詩媛照顧過一位四十歲罹患盲腸癌的高中老師,她除了手術切除治療,還放置人工血管做化療。化療前病人要先住院打營養針,把身體調養好,但化療後還是免不了上吐下瀉,發生腸脹氣、腸阻塞,還做了腸造口。

什麼都不能吃、也吃不下,只好看自己一向喜歡的美食節目,原來病人之前就是個美食愛好者,現在無法進食,只有透過影像圖片滿足不能吃的惆悵。

這位老師住院三個月,很想念兩個小孩:毛毛、豆豆,就合稱毛豆,「因為擔心醫院細菌很多,所以她都只能透過視訊與小孩互動。她太想念小孩了,所以我們私下與先生溝通,是否可以把毛豆帶來病房陪伴媽媽。」

就在七夕情人節這天,李詩媛他們悄悄把小朋友帶來病房,當下病人很是驚喜,「你們怎麼會來?」護理師給孩子準備了繪本及蠟筆,為毛豆的媽準備了一束美麗的花,母子過了個愉悅的下午。

病人寫了張小卡片,送給病房的這群天使:「你真的圓了我們的夢!我好喜歡你的花,白色粉紅色是我最喜歡的顏色,優雅美麗好動人。謝謝你們在醫療之外,為我做了這麼多。」

20201106 
撰文:福意
記錄:李如玉
美術:陳建霖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