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嬋娟
「天涯共此情,千里共嬋娟!」慈濟人文志業新聞部經理陳竹琪說,雖然在變數中,很多人無法像往年一樣,回台灣花蓮團圓,但主辦人醫年會團隊還是以高度智慧,克服重重挑戰與阻隔,圓滿全程。
這是醫療志業的年度盛事,卻也是大愛電視台的大事!竹琪經理一一點名轉播團隊,新聞部副理林大欽擔任總協調,工程硬體、內容軟體一肩雙挑,人文志業同仁連同人文真善美志工,跨地域跨部門一起成就這樁美事。「直播是重頭戲,直播間在同心圓廚房,光拉線就是一大工程,汗流浹背卻做得非常歡喜,還出動清修士和公傳處以及宗教處同仁,支援直播,課程上到幾點就做到幾點。」陳竹琪形容,這如同「共上靈山法會」。
她帶大家追尋慈濟人醫會足跡,「將近半世紀前,在花蓮仁愛街的義診所是慈濟義診的初始,也是第一個腳步,1995 年,慈濟在菲律賓碧瑤山區舉辦全球第一次義診,每次義診都會看到很多特殊個案。」其中一個小女孩全身被燙傷,但爸媽無知,不曉得該如何護理,即使傷口紅腫潰爛,媽媽還是每天用肥皂水給孩子擦澡,痛不欲生,「當醫師發現時,小女孩部分傷口除了潰爛,臀部傷口已經閉合,沾黏在一起,沒辦法正常如廁,令人傷痛,也奠定大醫王一年四次下鄉義診,到現在,從不間斷。」
對醫師來說,每次義診也許只要十幾二十分鐘就能完成一件小手術,但對病人來講,這可能是改變他們一生的契機,竹琪和大愛台同仁經常隨隊記錄,她所見,總是天沒亮,現場已大排長龍。
她在整理資料時,發現很多珍貴的瞬間,包括賴寧生院長在廟口看診,簡守信院長在莫三比克大樹下看病人,林欣榮與趙有誠院長,一個是腦神經專家,一個是腸胃科權威,義診時全科通包,因陋就簡,在克難環境中,大家也都一一克服困難:「當照明不夠,最需要光亮的牙醫就要助手在旁擔任人體燈架,不管多久都不能任意晃動。」讓竹琪十分感動、印象深刻的是紐約大學牙醫教授廖進興,「在義診的當下,他縮小自己擔任晚輩的助理,站在後面,替他拿著燈。」
還有這張照片,是一個媽媽來看牙醫,躺下治療時,孩子沒人顧,志工就上前補位,權充臨時保母。義診現場也沒有X光燈箱,醫師就藉著日光當天然的燈箱,仔細看X光片。當然,義診最常遇到語言障礙,沒翻譯在場怎麼辦?「就靠比手畫腳,還有一份真誠的愛。」
這些年來有不少因義診而發現的艱難病例,陸續被接來台灣,包括 2003 年來自菲律賓的慈恩、慈愛連體嬰,在花蓮慈院進行分割手術後,現在已經婷婷玉立,在慈濟活動中經常擔任青年志工。2010 年還有一對同樣來自菲律賓的玫瑰姐妹,2015 年是珍妮與潔妮,都先後在花蓮慈院做分割手術,平安長大。
最後,竹琪帶著大家懷念幾位仁醫,他們留下慈悲在人間,包括在花東行醫 50 年,經常穿著雨鞋,踩著泥濘下鄉義診的李森佳醫師;還有因為九二一地震而加入人醫會的蔡宗賢醫師,不因小兒麻痺行動不便而阻礙偏鄉義診,連續十年台北花東兩頭跑,最後成為大體老師;還有慈濟巴拉圭人醫會的第一顆種子胡安梅莎醫師,與藥師太太做慈濟 15 年,即使後來因糖尿病截肢,每次義診從不缺席。
「當然,我們不會忘記海外人醫會的第一顆種子─菲律賓呂秀泉醫師。」慈濟 1995 年在菲律賓首次義診,就是由呂醫師召集成立義診團才得以圓滿,而後推展至其他國家,2009 年因中風住進加護病房,就沒再好轉,「他的故事讓我想起上人告訴我們的,當走的方向對了,是功,當走的方向對、又能接引後頭的人,就是德,呂秀泉醫師真的做到『功 德』這兩個字。」
竹琪最喜歡這張照片:「一位牙醫在替小朋友治療完牙齒後,孩子嚎啕大哭,非常害怕,醫生就放下手中器械,過去把他抱在懷裡,這正是人醫情懷,也是全球人醫共同的方向。」
20201005
撰文:福意
記錄:魏玉縣
- 喜歡2
- 難過0
- 懂了1
- 感動66
- 感恩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