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花蓮慈院做志工的謝燕萍,和剛進醫院的年輕醫護團隊一起居家關懷,其中一個訪視對象是 52 歲,年紀不算大的先生,因為免疫系統問題,造成肌肉萎縮。

「你知不知道護理師叫什麼名字?」謝燕萍故意這麼問他,這位先生跟人應答正常但聲音很小,只有經常去做日間照顧的護理師才知道他在說什麼。他看了護理師一眼,停很久,沒說話,燕萍正在尷尬的時候..「她是豌豆的妹妹,因為她叫婉玲。」他忽然笑了,這麼回答,「好,那我們現在就用你的方式來自我介紹。我是蘋果的姐姐,我叫燕萍。」醫護團隊的年輕人也跟著燕萍用有趣的方式自我介紹。這是這些新進醫護人員與社區關懷戶的第一次接觸。

接著他們去第二戶人家,一進去就有些震撼,謝燕萍形容:「矮矮的房子,大門進去就看到一張床,因為很熱,包著尿布,媽媽覺得他會不舒服,所以就沒穿衣服。」

這是一個才 29 歲,因為腦血管瘤破裂,導致氣切、癱瘓在床的青年,已經接受慈院日間照顧兩年了,他年紀與年輕的醫護團隊相仿,其中有一個神經外科住院醫師一看就說:「我有印象,我曾經照顧過他,幫他手術過。」病人的媽媽表達能力不好,所以大家無法清楚知道病人的現況,好在有這名醫師,說他其實已經手術過六、七次了,醫師每次問媽媽,要給孩子做這個手術嗎?成效不大,「這是我的孩子。」媽媽每次這樣回答,即便救回來還是現在這樣。

她辛苦照顧了兩年,其實也不懂該怎麼照顧,但做母親的還是很堅持,「我們去的時候,護理師一看就跟她講:尿管怎麼會這樣放呢?馬上就教她,然後告訴她:為什麼不幫他按摩?他四肢越來越僵硬,以後要幫他換衣服,很難換。」屋子裡還有媽媽的同居人,也有肝硬化,也需要人照顧,沒辦法給這個太太任何生活資助,燕萍感嘆,這樣的家有多苦!

見苦知福,身邊的這些年輕醫護人員都是 80 後,在回程中燕萍問他們:「為什麼選擇這個職業?」畢竟是年輕人,還需要時間的歷練,有一個答說,她想追求成就感,「成就感固然很好,但你們會面臨到形形色色的病患和家屬,一定也會有挫折感。」燕萍分享自己也曾經歷生死一瞬間,當要開刀時,護理師給燕萍一個堅定的眼神,回過頭來搭在她肩膀上,「祝福妳,一定會沒事,妳一定會好起來,我會祝福妳!」就是因為這樣的溫度,讓她到現在都記得,「所以成就感不來自於你的技術,也許是你給病患的溫度。」

同樣來自北區的志工羅芷熒,在病房也遇到一個堅強的媽媽,八十幾歲照顧 61 歲的兒子,他鼠蹊部長了顆腫瘤,要開刀,因為還有身心科問題,雖然想跟媽媽回光復家裡,可是媽媽沒能力照顧,只能把兒子長期留在身心科病房,交給醫療團隊照顧。羅芷熒靜靜當這個老媽媽的聆聽者,她內心的苦需要傾吐,她擔心自己哪天死了,孩子要交給誰?讓他兄弟承擔,說不過去,就只能當下幫他做個安排。

芷熒說,做志工就是在學習,也給自己人生一些警惕,隨時顧好自己的心地。

20200823
撰文:福意
記錄:魏玉縣
美術:林秋玫
攝影:陳丁光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