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院家醫部醫師許巍泓和安寧團隊,都會為生命末期病患圓滿最後的願望,其中一位六十幾歲的伯伯,因為癌末影響到了意識,最後一兩個禮拜比較躁動,甚至有暴力行為出現,「但在這些躁動行為中,都圍繞著他想回家這個意念,他可能會去警衛室坐上別人的車,然後說要回家,或直接離開醫院,要回家。」

團隊討論後,認為這可能是伯伯心裡一直想做的事,於是醫師、護理師、心理師以及共照師安排了一天,一起陪伯伯回家,「一開始滿安靜的,伯伯和太太坐後座,慢慢聽到伯伯交代:我離開後,有些事要怎麼處理,在教太太要獨立,最後還提到愛與感謝。」

回到家,伯伯順利的拜拜完,要回醫院前,原本他跟兒子的關係沒那麼好,臨走,跟兒子有點像在道別:「這次我回去後,你要自己照顧自己,要慢慢獨立。」感覺在交代後事,「回程的路上,受到這個病人啟發,我想了很多:平常對於身邊的家人朋友,愛要及時,不要怕不好意思說。第二件事就是,有些事有什麼願望要做,也要及時完成,避免未來有什麼萬一的話,留下遺憾。」

病人以身、以病苦示現,即使每天都在醫院內外發生,對於醫護人員或志工多多少少都有深淺不同的感受,花蓮慈院小兒科醫師曾睿明也遇到一個白血病小男生,經過三年來辛苦化療,這次終於好一點了,在曾醫師眼裡,雖然年紀小,但他一直很堅強,一度發生嚴重感染卻不放棄自己,每天都很樂觀的跟護理師阿姨、醫師叔叔聊天,頂多當下抱怨一下,後來還是會開心的分享,剛才是哪裡不舒服了。

去年,他完成骨髓移植,今年懷疑復發了,所以再來做檢查,「這個小朋友很有趣,在移植時,一直跟我們講,等他出來,好一點了,要跟我們下棋玩遊戲。這次又遇到他,發現他開始自幾學日文,教我們一些常用的句子,還自學鋼琴,不會看五線譜,就利用手機下載遊戲軟件,再去樓下練琴。」

每天查房,曾醫師看到他一直認真的過每一天,還會主動詢問藥物的作用,問主治醫師為什麼他會有副作用?「他對身體、對自己的生命很負責,值得學習。」

20200820/20200821 
撰文:福意
記錄:李如玉
美術:林秋玫
攝影:李白士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