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 65 歲的媽媽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衰竭、急性慢性病,這次是在家裡滑倒,腳掌骨折住進台北慈院開刀,聽起來真的很不幸,但老人醫學科醫師郭飛鵬每天去查房時,每天看到照顧她的女兒都在跟媽媽生氣,媽媽也在跟女兒生氣,「咦,妳們在家是這樣嗎?還是說因為住院,大家壓力大才這樣?」母女不約而同都跟醫師說,他們在家每天都這樣,一直生氣,可是卻又每天住在一起。

媽媽開刀很順利,可是住院過程中不幸受到感染,還因為敗血症一度休克,意識變得不清楚,這時候就面臨到,要不要插管、接呼吸器,甚至可能得氣切!因為腎臟功能也變差,那麼要不要洗腎?萬一心跳血壓不好了,要不要急救?這都是攸關生死的一個個問題,郭醫師說,在這當口,女兒不再跟媽媽吵架了,應該也沒得吵了,「她紅著眼睛跟我說:『拜託醫生,救救我媽媽。』」郭飛鵬跟她講,目前真的很危險,做醫師的會盡力,可是未來結果怎樣,不知道!

「假設今天躺在床上的是妳,妳希望女兒怎麼做?又如果說,妳是女兒的話,妳希望怎樣幫助媽媽?」郭醫師是想提醒女兒,之前媽媽意識清楚時,有沒有講過,如果她狀況不好,希望人生最後階段要怎麼走?「沒有,從來沒談過。」郭飛鵬告訴這個女兒,也是他在志工早會上跟大家分享的目的:

「生老病死是一定的路程,可是華人社會從來都不談,我們都只教大家怎麼生存,可是老化的過程是一定的,我們怎樣健康老化?最後生病了,怎樣讓生病的時間不要那麼長,越短越好?真的到最後,就是面對死亡!」

為什麼人們避談死?郭醫師認為,一個是貪念,一個是恐懼:
每個人都孑然一身的來到這個世上,是父母給予我們之後所擁有的,老師教導我們,踏出社會,是個人努力工作而獲得,我們才擁有這一切,「我們會害怕失去這些東西,我們執著這些東西,這是我認為的原因。」

至於恐懼,是因為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會發什麼事,人生無常,所以無法預測,但郭飛鵬說,恐懼,並不能解決問題,唯一能做的是未雨綢繆,為未未來做準備,「怎樣準備?一個是身心靈健康,生活作息要正常,三餐定食,保養好身體,不要讓情緒影響到健康,所以要靠修養。我們要修行,發好願做好事,每天都在執行,而不只有一天兩天。」

第二個是四道人生,他將怎麼道謝、道別、道歉、道愛,與病患的女兒分享,「不是在最後的時候才做,我們現在就可以做,讓身邊的人知道我們是愛他的。愛是人間最好的藥,謝謝他!放下貪念、執著,我們可以好好準備『未來』。」

要珍惜活著,唯有愛是最大的力量,德勱師父也分享某一次他聽到的經驗:一對骨捐陪髓志工,師兄跟師姊說:「下輩子我還要娶妳!」師姊合掌:「阿彌陀佛!下輩子法親就好。」

「這是因為慈濟人知道生命的方向,未來還是回到娑婆繼續做菩薩,唯有輕安自在,才能來去自如。」

20200715
撰文:邱蘭嵐
記錄:吳碧華
美術:程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