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七十歲的阿姨,十年前罹患尿路上皮癌,兩邊的膀胱、腎臟都拿掉了,之後開始洗腎,一洗十幾年,身體很虛弱。最近感覺上腹痛,食慾變差,肚子鼓脹起來,於是來找台中慈院外科主任余政展,「電腦斷層看得很明顯,肝臟裡有好多腫瘤,大大小小,有一顆甚至往上頂到肺臟,所以看起來不是很簡單。」處理過多少麻煩的病人,但這個阿姨狀況真的不好,余政展醫師還考量到她長期洗腎,因此有些猶豫,到底要不要手術處理?要怎麼處理才好?

好在這名病患身體其他部位都還好,就只有肝臟,而且腫瘤大大小小雖說有五六顆,但滿集中的,「真的要處理,還是有機會。再來,雖然洗腎,但是她肝功能不錯。不過這種完全沒有尿的人,開起刀來比較有挑戰性,因為開刀會出血,需要輸液或輸血,太多或太少都不行:如果輸太多,水排不出來,積在體內,可能肺水腫;如果輸太少,血壓心跳會不穩,所以過程的拿捏很重要。」

余政展講的就是術前評估,攸關手術是否成功、預後是否樂觀,得非常小心審慎,「手術本身不是太難,最重要就是術後照顧,沒有尿比較麻煩。一旦接到這樣的個案,刀開完不是說可以不管,你還要去照顧她,有時假日被叫回來,半夜被叫起來,所以要開這樣的刀,滿糾結的。」

確實,一檯成功的手術有時不在當下,病人被順利推出手術房,而是他能否走出醫院大門,「不過因為病人很積極表達她想手術,所以還是幫她安排開刀。頂到肺部的那顆腫瘤也證實穿破橫膈膜,侵犯到肺臟。比較特別的是,這麼多顆腫瘤裡面竟然有三種癌症,非常罕見。」余醫師以一句台語「給洨」(沒事找事做)形容,「對於洗腎患者,一般來講,醫師都會比較保守,有功無賞打破要賠,若開得不好,人家會算賬,壓力滿大的。」

這是什麼時代了,醫病關係不好,很多醫師都怕被告,要開刀也要挑成功機率大,晚上可以安心睡好覺的病例,但是,余主任說,這些人也因此成為經常被放棄的一群,想想,行醫救人的熱血又翻騰起來。

還有一個 61 歲的女性,去年診斷出胃癌,當時胃已經變硬、無法蠕動、沒辦法進食了,「我們叫皮革胃,這是胃癌最不好的狀況。連大腸也整個增厚,右邊腎臟也被壓到,造成水腎。從胃跑到大腸,跑到腎臟,算是很嚴重的第四期胃癌。」聽余主任這麼形容,病人還有救嗎?「因為病人沒辦法吃,所以要想辦法解決,怎麼樣解決?先安排化療,看腫瘤是不是有辦法縮小,縮小後再進行手術,事後追加化療。」

余醫師說,一般遇到病人病況如此嚴重,可能就化療處理,不考慮開刀了,但他說這名病患比較幸運,經過化療,胃的腫瘤縮小了,大腸和水腎都改善了,整體狀況變好,這時候要開刀,更有把握了,余政展決定挑戰這檯刀!

不過手術範圍非常大,原本只要切除胃和大腸,但是為了確保沒有丁點癌細胞,他決定十二指腸、膽囊膽管全部切除,這在教科書上都找不到範例,「如果沒這樣開,過去的經驗發現,病人預後很差,開半年、一年,可能人就走了,所以我們希望盡量嘗試,把癌細胞清乾淨。」

其實余醫師遇到的這兩名病人,病況都很差、很不樂觀,在他眼裡,幾乎像半隻腳踩進了棺材,「但我們又把他拉出來,感覺特別開心,就像電影─逆轉人生。」

20200714
撰文:福意
記錄:魏玉縣
美術:江佩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