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禮拜天下午,台北慈院腫瘤科醫師,也是醫學倫理委員會總幹事的常佑康接到一通諮詢電話。什麼是醫學倫理委員會?就是為了尊重病人生命自主權利,每間醫院都設有這樣的諮詢團隊,如果病人、家屬意願和醫療行為牴觸或矛盾時,像常佑康這樣的委員會成員可以協助處理。

這是一個九十歲阿嬤,輕微失智,洗腎半年多了,前一晚她在家裡自己把洗腎用的導管剪斷,流了很多血,她可能被嚇到了喊救命,兒子趕快送她來急診,「在急診經過止血,暫時穩定下來,現在問題是,阿嬤要不要繼續洗腎?自己把管子剪掉應該是不想洗,家屬也說,阿嬤有時候譫忘,這幾個月一直講比較負面的話:我老了、應該可以去了、人生很苦。所以這很矛盾,九十歲了,洗腎又失智,其實她想要解脫或想要一個善終,大家都可以理解,可是為什麼又要喊救命?」

常醫師起初想不透,而且他看到在急診室經過緊急處理後,阿嬤好些了,情緒安定了,還跟大家道歉,說她剪錯了啦,這讓人很錯亂,她原本不是不想活了嗎?也是自己剪斷管子,但為什麼又矛盾的說剪錯了?常佑康後來跟家屬仔細討論、了解後,結論是:「阿嬤應該是失智症,有時會忘記自己想要死,所以出現矛盾的言行,她一直在生死兩邊擺盪。人有求生本能,但有些人到了一個程度也會有求死的想法,所以我們分析清楚了告訴家屬:回歸阿嬤的自主原則。」也就是,要請家屬在阿嬤意識清楚時再問她,如果要洗腎,就把管子裝回去,如果不要,大家就尊重她的意願。

「她上個月才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簽好預立醫療決定,有一天當她變成器官衰竭的末期病人時,拒絕維生醫療,包括洗腎、鼻胃管、點滴,她都拒絕。」兒子告訴醫師,「對,沒錯,所以她是深思熟慮的,也跟你們家屬達成共識了,那就照她的意思。」常佑康醫師解釋,但接下來不插管不洗腎,阿嬤的生命可能只剩兩三個星期,如果要住院,就轉到心蓮病房,再會診家醫科醫師;但,還是有一個「但書」,「如果她還是不能決定,我們也有個策略『限時醫療嘗試』,暫時性放根管子,洗腎也不那麼密集,等待她做出到底要不要洗腎的決定。」

隔天,問阿嬤,阿嬤說「好」,就將她推進手術房,要先裝上管子,「刀子要劃下去的那一刻,阿嬤開始掙扎:『我不要洗啦我不要洗,你們不要再給做我啦!』」常醫師描述現場情形,顯然阿嬤就是沒辦法配合,「我想,最後阿嬤清楚知道她要什麼,很清楚的告訴所有人─她不要再洗了!」

阿嬤「臨陣脫逃」,她終於擺脫心靈與肉體上的恐懼,在生死之間做出最關鍵性的決定,她住進心蓮病房!「我去看過她兩次,第一次她還可以吃點稀飯,還可以自己走下床,第二次去的時候已經瀕死狀態三、四天。」

阿嬤在心蓮病房一共住十天,最後安詳的走了,「我記得我最後一次去的時候問兒子:有沒有希望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兒子說,他們有心理準備,媽媽現在面容很平和,他們別無所求,只要阿嬤順順的走完終點,他們就心滿意足了!」

常佑康醫師講到,台灣已進入高齡、超高齡時代,將會有越來越多老人發生器官衰竭或失智症,「以前我們從沒照顧過這麼多這麼高齡的老人,對一線醫療同仁真的是很大的挑戰,如果這些老人想治療,我相信所有醫生都會想盡辦法幫他們,如果有一天老人跟我們緣分到了,他覺得生活品質很差,要往善終這個方向走的時候,所有醫療同仁也會想辦法,讓他們平順的善終。」

想想,阿嬤如果之前沒及時簽下預立醫療決定,被送去急診時,大家一定會急著給她再度插管,一條老命又陷入反覆的掙扎與痛苦中。「所以真的很感恩台北慈院現在有八位醫師、七位社工師、一個個管師,組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團隊,我們幫這些想把自己劇本的最終章寫好的人,幫他們和家人之間溝通,將來有一天要用到預立醫療決定時,不會有遺憾。」

主持志工早會的德瑋師父感恩常醫師的分享,尤其醫療團隊的陪伴與付出,讓生命的最後安詳而有尊嚴。

20200711
撰文:福意
記錄:黃玉櫻
美術:甘淑怡
攝影:李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