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孩子到一歲了都沒取名字,大家叫他大頭。他一出生就被送來送去,待過不同的照顧機構,直到半年前才有個家:忠義育幼院。

忠義育幼院成立七十年,主要收容零到六歲沒有家,或家庭沒法照顧的孩子,院童進進出出,總人數經常約有七八十名。它離台北慈院只有兩公里的距離,醫師每半年都會來院裡給孩子義診,評估他們生長發育的狀況,院童有很高比例發展遲緩或學習障礙。

這天,小兒科王緒斌醫師和復健科醫師與社工等來到育幼院,初次見到大頭,他說大頭雖然沒名字,但育幼院的老師和保母都對他很好。

因為院童都很小,醫師檢查得邊吸引幼兒注意邊逗他們玩,「第一步用手電筒去照孩子,如果有閃光,孩子會覺得很有趣,一直盯著光點看,所以我用光點測試孩子的視覺,看他追視能力好不好。」

下一步,王醫師讓孩子趴在地墊上,檢查肌肉張力有沒有問題,「一個五個多月的孩子,趴著的時候可以用兩隻手臂、還有背部肌肉把胸口和頭撐起來。」

接著,讓孩子側身,「我在測試他的翻身能力,當我把孩子側到中線時,這個孩子就很努力的想把身體完全翻過來,所以會從躺著變成趴著。我們可以看到照片,孩子成功翻身了,可以看到旁邊的老師非常開心,他們也在幫這個孩子加油。」

除了這些,小兒科醫師還要檢查最基本的心音、肺音、腸音有沒有問題。「這是跟孩子玩投降遊戲嗎?其實這是測試上肢張力,另外也會使用叩診鎚,看看孩子的肌腱與其他神經反射有沒有障礙。」當天醫師花了將近兩小時檢查了八個幼兒,裡面有五個看起來有些許異常,所以會安排他們後續來醫院做腦部超音波等相關檢查。

大頭呢,狀況好不好?王醫師說,他有些張力異常,要做後續追踪。想想,同樣誕生在人世間,卻有如此不同的遭遇,但還有人盡力以「後天努力」填補他們的先天差異,「上人告訴我們要把生命用在最有價值的地方,我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所有的訓練都在兒童神經科,做兒童神經學的評估,所以我覺得花時間幫助育幼院的孩子,讓他能好好長大,有正常的發展,是讓我非常開心的事。」講眾生平等,但先要愛平等!

20200606
撰文:張麗雲
記錄:陳香如
美術:江佩樺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Telegram 下載說明與功能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