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八十歲的伯伯過去有肺膿瘍、胰臟腫瘤等病史,這次因為肺炎入住台北慈院鍾瑞瑛護理長負責的病房,一住一個半月之久,「伯伯一進來就告訴我們:『我有三個『不要』,就是不要你們拍痰,不要你們抽痰,也不要你們催我下床。」

你想想,一個新進護理師面對這樣堅持的老病人要怎麼辦?一定有很大的挫折與挑戰,晨會時,阿長就帶大家一起想辦法。病人有三不要,「那麼伯伯最喜歡的事情是什麼?」護理師想了一下,「他一直吵著要出院。」好,這好辦了,鍾瑞瑛就叫護理團隊合作,跟伯伯講:「如果你要提早出院,就要配合『三要』。」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阿長好聰明,「我的班,你要被我拍痰一次、抽痰一次、下床一次。」一天三個班,伯伯就會有三次做這三件事的機會。

就這樣半推半就,經過兩個禮拜,X光變好了!但阿長發現,如果要讓伯伯出院,在不使用氧氣的狀況下,血氧濃度還差一點,那麼得幫家屬申請抽痰機和氧氣機帶回去使用,所以開始教家屬如何操作。

「但事與願違,大概五天後,病人狀況越來越差,緊急做電腦斷層發現,他的肺膿瘍並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糟糕,所以會診了外科。外科給的建議,家屬因為病人之前的想法,所以拒絕了。病人不能出院,心情非常不好,我們不管是在查房或做治療時,給予充分的陪伴、充分的解釋,讓他心情比較平靜。」

但是不插管、不抽痰確實無法改善肺膿瘍的狀況,最後伯伯的腎和腸子都出狀況了,會診的結果,家屬還是想尊重伯伯的想法,不做侵入性治療、不急救,所有外科治療的建議都被拒絕了,最後會診家醫科,想將伯伯轉去安寧病房,但是因為在鍾瑞瑛護理長負責的病房住了好一段時間,伯伯很喜歡這裡,不想轉去別處,於是採取與安寧療護同步的共照護理。

直到病程最後,伯伯真的太喘了,所以用嗎啡治療,人也漸漸失去意識,因此無法吃東西,醫護團隊建議家屬是否給病人放置鼻胃管,「還不要。」伯伯也沒法咳嗽,那麼可否一個小時抽痰一次?家屬還是拒絕。

在這些「通通拒絕」下,家屬也沒簽署「拒絕治療同意書」,這讓臨床護理師很為難,不要做卻又不放棄,好矛盾,怎麼辦?護理師跑來問瑞瑛阿長,「我們要面對家屬的不捨、不願意和不面對,我們要理解,要接受家屬種種反應,因為他面對的是他最摯愛的親人。我們要在家屬心靈深處覆蓋溫暖,讓他學會面對這些不捨。」家屬的徬徨,讓護理師也隨之擺盪,卻又不能跟著徬徨,這有多難啊。

一天早上,護理師一如往常的在治療前跟伯伯講:「伯伯,今天天氣很好喔,你如果好起來,我會帶你去散步,那我現在幫你打針。」突然間,伯伯醒了,看著護理師:「彩玲啊,你來了,今天辛苦你了。」家屬面對已經昏迷了三四天的爸爸,忽然間會講話了,激動得幾乎崩潰,不停哭泣,一直大喊:「你最喜歡的護理師來了,彩玲來照顧你了。」「伯伯啊,我是彩玲,我來照顧你了,你要趕快好起來,我們要出去散步。」「好啊好啊,出去散步,出去散步。」然後又陷入昏迷。

講這段過程時,鍾瑞瑛描繪得異常生動,讓聆聽的大家如臨現場十分感動,但就在那天下午兩三點鐘,伯伯離開了。「方才師父說的自然法則,生老病死,我們護理師還是願意為每個病人的笑容,做所有努力。每一個病人都是我們生命中的老師,學會怎麼尊重病人,怎麼感恩病人。」

20200529
撰文:邱蘭嵐
記錄:李如玉
美術:蔡麗瑜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Telegram 下載說明與功能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