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從容告別
大林慈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范文林是器官捐贈勸募小組組長,在多次全程陪伴捐贈與移植過程中,感傷感動之餘,卻有無限祝福和讚歎。
一位 67 歲的楊大哥,他和太太都是慈濟人,事親至孝,老家住嘉義新港,因此平日輪流由新北市南下陪伴九十幾歲的雙親。
這次過年,夫妻回到新港,除夕當天楊大哥突然頭痛,身體不舒服,立刻做了簡易的中風測試,不明顯,但還是當機立斷送來大林慈院,就在送醫過程中,他整個意識急轉直下,到院已陷入昏迷,緊急做電腦斷層,發現嚴重腦出血,當天陳金城副院長值班,跟家人討論後,太太覺得能救就救,不能救就捨吧,於是立即開刀。
手術後楊大哥意識一直沒回來,而且腦壓始終很高,加護病房范文林主任和醫療團隊評估,情況不樂觀,家人都有心理準備。三天後,年初三,范文林和家屬開會,包括九十幾歲的父親和楊大哥的弟弟妹妹、一個獨生女,「我跟他們談到了『奇蹟』的情境,和整個醫療現實狀況。師姊當下說,她不奢望奇蹟,他們願意走器官捐贈這條路。」
楊大哥夫妻倆很早就簽了器官捐贈卡,相信很多人也都很早就簽署過,但是范主任說:「器捐卡雖然簽了,但有時候真的需要因緣俱足。因為師兄一直還有一點點腦幹反射,抽痰都有反應,甚至還會輕微帶動呼吸器,所以沒法達到真正腦死的狀態,就持續做醫療。」
范文林講的醫療,就是支持性療法,剛好這幾天都是他值班,初四夜裡,發現病人血壓下降,要用升壓劑,他就聯繫移植小組,「這個時候如果要器捐,不太可能,血壓還能用升壓劑來撐,這個晚上先撐住,明天早上可能有另一個選項:心臟停止跳動的器官捐贈這條路,但是也要因緣俱足。」
在范主任全程分享中,大家無異於置身其中,神經緊繃,很罕見的也很珍貴的聽到移植團隊第一手如日誌般的詳實記述,「我們召開跨團隊,包括開刀房、加護病房、神經科、麻醉科、還有家醫科、協調師、社工師等一起討論,病人如果走到心臟停跳的程序,要怎樣做?」醫療團隊會商後又邀家屬做正式討論,「因為升壓劑已經用到滿大劑量了,後來決定走這條路後,醫療團隊還要找配對的病人。」
這一步一步攸關著捐贈者的生存權、家屬的意願,急不得、錯不得,也不容丁點勉強。就在那天下午五點,醫療團隊陪伴家屬做簡單的告別,五點半送進開刀房,六點十五分心跳停止,六點二十開始摘取器官,兩小時候,師兄完成他大愛捐贈的願望,將他送回家!「我們向他和家屬致上最誠摯的祝福。」
范主任說明,因為心臟停止跳動的條件下,能捐贈的器官有限,所以肝臟捐給成大醫療團隊,一顆腎留給大林慈院,順利移植,「捐贈完,受贈者當天夜晚兩點多住進加護病房,一小時後就順利把呼吸管拔掉了。」另外一顆腎捐給高雄長庚醫院,眼角膜兩枚分別捐給成大和高醫。
從一次歷經與生命、親情和天意拔河的器官捐贈過程中,范文林有三個體悟:「第一個,靜思語告訴我們,『緣能成就一切道業,但是道業也要把握因緣才能成就』。2018 一整年,醫院勸募 604 張器捐卡,2019 年稍微增加一點,609 張。雖然這麼多,但事實上整年沒有器官移植成功案例,為什麼?有潛在個案,但因緣不俱足,還是沒辦法。」
范主任的第二個體悟:「器官移植真的是生生世世(三三四四)的陪伴與關懷,第一個三,要讓往生者善終、家屬善別、醫療團隊善生──我們還要繼續運作下去;第二個三,就是三平安:身體、心理、靈性平安。第一個四,要全人全家全程全隊陪伴;最後一個,也是讓我很動容的,就是四道人生:道歉、道謝、道愛、道別。」
范文林在第一線上看著安寧條例實施多年後,生命自主權利法也在一年前實施,他提醒,平常一定要跟至親好友好好談自己生命末期的最後抉擇,「要如常面對生死,更要掌控自己的身體,成住壞空,一定要有計畫才能從容面對。」
20200131
撰文:福意
記錄:李如玉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Telegram 下載說明與功能推薦
- 喜歡13
- 難過3
- 懂了35
- 感動523
- 感恩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