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臨床護理將近 17 年,花蓮慈院呼吸照護中心副護理長李惠蘭之前曾待過內外科加護病房,可想而知,她長久在高壓環境下,分秒都緊張,直到調來呼吸照護中心才開始放慢腳步,有較多時間陪伴病人和家屬,也能用心聆聽他們的心聲,「即使自己只是一個小螺絲釘,也要鎖緊。」她想到了這句靜思語,因為在呼吸照護中心需要更多團隊合作,幫病人回復健康,每天盯緊病人呼吸狀況,希望他們都能順利離開機器和管子,自主呼吸,健康出院。

其中有一個 15 歲她口中的蔡小弟,讓她感觸很深,因為這是一個智能不足,心裡永遠住著兩歲靈魂,始終長不大的「孩子」。三個月前,蔡小弟被痰卡住而昏迷,急救後在小兒加護病房待了一個月,但拔管兩次失敗,轉來呼吸照護中心。

「在過程中好幾次討論到,要如何讓他建立一個良好的呼吸道,不要拔管後又再次插管。」有人建議,是不是乾脆做氣切造口?但主治醫師只淡淡的說:「這個弟弟才 15 歲,未來可能還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的選擇只有氣切造口嗎?」所以給了惠蘭團隊一個任務──讓他恢復到還沒生病的樣子!

為了執行這個任務,整個呼吸照護中心全員動起來,「照片裡面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弟弟開始走路,可是他已經躺在床上快兩個月,肌肉萎縮,下床有很大的風險,所以在走路前,讓弟弟漸進式的坐在病床上,坐在床旁邊的椅子上,使用復健的腳踏板模擬走路。」

可想而知這個任務並不輕鬆,也急不得,護理人員和復健師都圍在弟弟四周,可是李惠蘭說,他才「2 歲」,無法配合,所以得想別招,「我們找到電動腳踏板,可以讓他的腳自動的一直做這個動作。到最後,可以慢慢下床了。」

從第一次下床需要很多人協助,慢慢的,越來越少人幫忙,到最後,只要一個主護就可以帶弟弟在病房走來走去。惠蘭很感恩弟弟的主護姊姊,因為蔡小弟躺在床上這一個月,蓬頭垢面,為了迎接新人生,所以姊姊幫他剪了個新髮型,有個新氣象!

這時李惠蘭還高興得去之前蔡小弟住過的小兒加護病房,跟曾照顧他的醫師護理師報告好消息:弟弟已經要拔除管子,轉去普通病房了!

「呼吸照護中心階段性任務成功!」李惠蘭收到同仁傳來的這張照片,弟弟帶著行李,隨護理師一步一步走到普通病房!「我想大家都是真心對待弟弟,像家人一樣,我們還是有後續的關懷。」護理師姊姊這兩天去看他,還帶了他最喜歡的布丁。

德清師父也說,真的很不簡單,二次拔管,能夠照顧到站起來,還走路,看起來是一小步,卻是他人生的一大步,很不簡單。

20200118
撰文:張麗雲
記錄:陳香如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Telegram 下載說明與功能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