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慈院心臟內科醫師林庭光的病人很多,要掛上號,不簡單,如果是新病人,大多介紹而來,每個都有疑難雜症,得費很多心思才能找到癥結、解決問題。

一個從高雄慕名而來的病人,由兒子陪同,聽兒子的口氣,一副不太相信「爸爸說會喘,到底是真喘還是假喘?」老人家的確有心衰竭的毛病,甚至曾因肺積水插管,之前不斷住院,「心導管做完,也放了支架,血管通了,心律不整也改善了,瓣膜有問題,但是做檢查說不用開刀。」聽起來好像該做的都做了,但老爸回家後還是經常喘不過來,「到最後,每次送急診都像狼來了,什麼事都沒有,又送他回家。」

林庭光醫師發現,原本病人活動力很好,還可以去菜市場,但慢慢的只能坐在椅子上,甚至來醫院得坐輪椅,活動力確實下降,「我把他的病歷翻翻翻,翻到最後,看到超音波報告,我說應該要開刀,但是翻到心導管報告,奇怪,說他不用開。」兒子說,之前每個醫師也曾經這麼講:一開始都說要開刀,最後都說不用。「這就是魔鬼藏在細節裡,兩個資料是衝突的,到底心導管報告正確,還是超音波正確?」

林庭光除了親自為病人做心臟超音波,發現真的要開刀,還仔細查看,做心導管兩個小時過程中的所有記錄。「就是這份報告,所有醫師判別都沒問題,但他是一個很罕見的狀況,在心律不整下,所量出來的壓力,是量錯了時間。」林醫師把他最終的診斷和家屬溝通,不過,老年人開心臟刀的風險很高,「我常常設身處地,如果我是這個病人,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如果是他,我要不要開?」

其實半年前,病人還可以自理生活!「如果我是他,我一定會開!」

於是林醫師將阿伯轉去心臟外科,用心導管做主動脈瓣置換術,傷害可以減到最低,住院時間也比較短。

「現在遇到他兒子,很神奇的,他跟我說,真的,爸爸回家可以站,每天自理生活,不再聽到任何抱怨,半年來,沒去過一次急診。」

多幾分經驗、多一絲細膩,一個好醫師就能讓一條生命回春!

兩年多前,一個四十多歲的慈濟師姊因為高血壓控制不好,來找台北慈院副院長張恒嘉,他是心臟專科醫師。第一天來門診,一量,血壓 212 mmHg,很高!從那天起,張副院長規定她要按時、規則的服藥,血壓慢慢穩定了,就這樣持續回診。

第二年,有一次回診,病人沒什麼異樣,狀況很好,張恒嘉正幫她預約三個月後再來,要離開時,她站起身,想想,指著左邊鎖骨上方的頸部,「我最近覺得這個地方有硬塊。」一般內科醫師會說,要不要去看外科或耳鼻喉科?當下,張恒嘉雖然有點遲疑,但馬上回應,「好,我看一下。」

一看一摸,不對!「摸起來不像一般淋巴腺,軟軟的、有彈性,它硬的像石頭一樣而且不規則,就開始擔心。有些人不知道頸部的淋巴瘤腫大是惡性的,可是又不能跟師姊說。」張副院長保持鎮靜,語氣平緩的講,今天就要照一張胸部X光!

為什麼不檢查患部而是照胸部攝影?因為依據經驗,長在這個地方不是淋巴結本身的惡性腫瘤,而是從他處轉移來的。張恒嘉雖然不是胸腔科醫師,但一看胸部X光片,看不到腫瘤,馬上給病人掛耳鼻喉科,當天下午,病人就住院了,「本來一個很穩定的人生突然劇變,誰也不知道摸起來一顆簡單的硬塊,就是惡性腫瘤。」

張副院長細數,從那天起一年四個月,病人一共進出病房 13 次!「可是當她上星期回來的時候,很歡喜的跟我講,醫院團隊已經幫她把惡性疾病控制好了,腫瘤都消失了!」她說她要把握因緣,趁著健康時,發願努力做慈濟。

20200109 / 20191226
撰文:福意
記錄:吳碧華
美術:鄭洊宏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Telegram 下載說明與功能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