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志業平面行銷企劃組長邱淑絹,也是慈濟史料《靜思》、《善護》 、《心蓮》的撰寫人之一,回溯從 2012 年啟動,至今出版三冊的七年過程,她「非常高興」,用說故事的方式呈現第一手史料,也讓歷史人物隨著編年史而「長大」。

《靜思》記事是從 1937 年到 1966 年,《善護》由 1966 年到 1977 年,《心蓮》1978 年到 1986 年,「為什麼這樣做?是因為參考了《史記》、《資治通鑑》。編年,是非常重要撰寫史書方式,所以以編年為主。歷史書其實比較沉悶,讀起來比較艱深,以主題為輔,用故事方式撰寫就容易讀下去,讓大家看起來比較輕鬆。」

所以,讀者會看到這一段:

那是個深秋涼爽的日子,一行人走進那間由木板搭建而成的矮房,只見三個孩子趴在地上,大的正在生火準備煮飯,旁邊兩個稚齡的弟妹幫著吹氣助長爐火。

「媽媽在家嗎?」

「卡桑出去工作,晚一點會回家。」兩個較小的孩子見到陌生人,害羞地躲了起來,最大的哥哥回答。

眼前這位身材乾瘦的孩子叫「馬薩」(まさ,張正吉),八歲,清秀的臉龐被煙燻黑了;五歲的妹妹「米將」(みっちゃん,張滿)和三歲的弟弟「馬薩歐」(まさお,張正雄),可愛的小臉上也都沾了地上的泥巴…

上人於心不忍,和聞訊後從田裏趕回來的張秀惠懇談,決定將四十七歲的她和四個孩子列入長期照顧戶,按月濟助白米。

三個瘦小的孩子和那間小矮房躍然眼前!

曾經有人問淑絹:「能不能只要讀其中一冊?」沒辦法!「因為慈濟的故事有因有緣。我們用編年和主題方式告訴大家,就是要讓大家知道那一年發生了什麼事,上人有什麼想法,在佛法的支撐下,啟動了慈濟宗門,開啟了慈濟志業,所以這套書是在說因道緣,一定有前有後。」

即使是史料也需實地考察,歷史是過去式+現在進行式,活在上一代和這一代人的日常裡,所以邱淑絹蒐集資料也包括採訪,「文字務求信而有徵。上人在《隨喜功德品》講到,如果從第一人到第五十人,傳法都不會有誤的話,就是很好的一件事。」

在實地採訪中,淑絹就遇到有些人接收到的訊息有差異,或兩件事寫在同一個事件裡,或不同人寫在同一則報導中,採訪對象對慈濟歷史的認識也還不夠完整,要怎樣把慈濟第一代的人和事分毫無差的講清楚、傳下去?不但要說完整,還能將整個脈絡抓出來!

方才提到的三個小孩馬薩、米將、馬薩歐,他們的媽媽是九州來的瀧澤敏子(たきざわ としこ),中文叫張秀惠,一家四口克難的故事就寫在《善護》中,1966 年在上人還沒地方住,還三餐吃不飽時,就跟著師父一起住,一起做農、做手工,直到女兒張滿 23 歲結婚前都以精舍為家。

53 年後,張滿在哪?張正雄人呢?「直到我找到這個小女孩和小兒子時,才發現他反應不像正常人那樣,經過介紹去台灣銀行工作,就一直做到退休。小時候在精舍生活的他長大了,而且安身安心。」

淑絹還找到了《心蓮》裡的王石進小弟弟,「他在史料裡可能始終都是 11 歲,但實際上我找到他的時候,已經 46 歲,現在差不多 50 歲了。」當初小男生因為心臟病在義診所被發現,送去台北開刀,後來因為蓋了花蓮慈濟醫院,王石進就不用跑去台北回診,就近成了王志鴻副院長的老病人,終身吃藥,「這兩個個案都讓我滿感動的,長期五十年做慈濟事,照顧他們從小到大。」

圖:二女兒張滿和母親秀惠

圖:現在住花蓮的小弟張正雄

有一個雲林志工當初非常不情願接幹部,但是看了這套書,「行菩薩道,有壓力才有衝力,有足夠的勇氣。經得起壓力,慧命才能成長。」因為史書裡有太多激勵人心的前人足跡,「他因此願意承擔幹部,繼續在菩薩道上精進。」

在慈濟志業邁入第 54 年之際,靜思弟子跟隨師父「信願行」,一寸一寸舖陳來時路,望向未來,「希望大家說法傳法,讓善種子如實輾轉,乃至無量。」

看更多 → 那些年 我們以功德會為家

20191129 
撰文:福意
記錄:李如玉
攝影:塗美智、邱淑絹、曾釋嫻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志工早會專頁閱讀。


請加入 LINE@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
 https://goo.gl/pXio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