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對於台中志工葉慮琄來說,她真的把慈濟當成自己家,從 1997 年受證委員以來就改名慮琄,這二十幾年來,她說她真的非常快樂。
「因為我從小環境不是很好,六歲父母離異,就跟著祖父長大。求學也不很順利,但也讀完了小學六年級,所以我一生很自卑。」講到自己的過去,慮琄仍然傷感,「我的婚姻是祖父決定的,離婚是爸媽決定,第三次再結婚是兒女決定。五十歲存在壽量銀行,我現在 22 歲,在人生旅途中一直在磨練,一直在磨練。」
聽起來是無奈的人生,過去沒有「自己」,都因「別人」的主張而活,但就在那一年她有緣遇到慈濟人,從此「認親」,有了家的感覺。
她記得早年台中花蓮來回,每次回程途中都感受到上人的慈愛,「有一次回到台中,九點多,這麼晚了,領隊的師兄說不要打擾上人。天亮了,接到電話:『你是幾點到家,怎麼都沒接到電話?』我聽了以後非常感動,我從小沒有母愛,但是來到慈濟,感受到上人的愛。」
慮琄說,還有一年冬令發放,上人也打電話來叮嚀:「天氣那麼冷,要請廚房準備熱食給大家暖暖胃,騎車才不冷。」讓慮琄一次次感受到母愛,「我覺得,小時候環境不是很好,又是獨生女,沒有兄弟姊妹。做慈濟,人很多,很快樂,晚上睡覺很多人做伴,不孤獨,所以都覺得在慈濟大團體裡,真的很快樂。」
想到自己為什麼一直因為早年家境不好而自卑?「爭來的面子是假的,爭來的財是空的。」這句靜思語讓她頓悟;九二一時,一個師姊送她一句話:「一個人沒有創造力沒關係,要有模仿力。自己要有耐力,加上努力,認真做,對自己要有信心。」
因為善友同行,她不再孤單,葉慮琄也送一句《靜思語》跟大家互勉,「碰到逆境時,勿輕言挫折感、無力感,縱然困難如石,也要鑽過去,更何況有時所謂的困難,可能如紙之薄。」
主持這天志工早會,德瑼師父也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們要常想一二,日子簡簡單單就會過得很歡喜。」
20191114
撰文:邱蘭嵐
記錄:李如玉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志工早會專頁閱讀。
請加入 LINE@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
→ https://goo.gl/pXioDF
- 喜歡8
- 難過1
- 懂了32
- 感動280
- 感恩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