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與菩薩
人文志業節目部企劃林家慧來大愛台超過 16 年了,過程中轉調了不同部門,最近加入《高僧傳》節目團隊,特別有感。
她回想早先是在新聞部工作,確實看到不少人間苦難,就像這兩天南方澳斷橋事件,世事無常,但總能在苦難現場看到慈濟人的身影,也讓她經常想起證嚴上人所說的「見苦知福」,「看到這些人的同時,我們到底心裡有沒有感受?看見了師兄姊,其實每一位都是菩薩。我常常反問自己,到底做不做得到?」
這兩年,她轉去人文推廣部工作,為人文志業募心募愛,經常得走入社區辦活動,和各地志工合作,有機會深入菩薩的生活,有較多時間聊天談心,這才讓家慧真正感受到慈濟人的無私付出,「他們是怎麼節儉自己,只為了想讓自己有更多付出的能力,來支持淨化人心的志業,我深刻感受到什麼叫六度萬行。我最感動的是,師兄姊永遠都說一句話『這是我的本分事』,我很慚愧,因為我們是為了工作而去,可是面對到的是他們不支薪,還說這叫本分事。」
這麼實在的話,聽在家慧耳裡很不舒服,「因為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反抗。」而且,經常,志工比職工更認真。這時候,家慧更強烈的自慚形穢,「我能像他們一樣嗎?」
林家慧承認自己一直很反骨,去年歲末祝福時,上人希望大家能把《智者大師》看完,她心中升起疑惑,為什麼上人景仰這位大師?
基於好奇,她在電腦前很快的用倍速,把前面十集看完,「可是當看到智者大師在跟師父慧思禪師拜別時,我忍不住眼淚掉下來,因為慧思禪師給弟子兩句話,這是上人常說的『莫把佛法當人情』、『莫作最後斷種人』。」
家慧再度自問,到底能不能做到?「如果有一天師父不在,已經沒人告訴我們該往哪裡走,煩惱該怎麼解決,那麼我們有能力自己解決嗎?可以像師父一樣,當別人遇到煩惱,我們可以告訴他該怎麼辦嗎?」
在大愛電視 16 年,也夠久了,林家慧終於起了這關鍵的一念,「我更急迫想多知道一些關於法的事。」於是她轉進《高僧傳》節目團隊,在怎樣的環境就有怎樣的薰習,才半年多,家慧自覺收穫很多:「我第一位接觸到的是義淨法師,他的名聲不及玄奘,他是一位律師,讓我了解守戒的重要。為什麼要守戒?唯獨守戒、自律的人才能做更多的事。」
家慧開智慧了,她「翻譯」成一般的說法是,守戒才能防非止惡,不會再造更多的惡,「其實我們做事情常常很輕易的做,但沒意識到我們做了什麼,是不是已經犯戒了。這對我來講,是非常大的提醒,每位高僧都給我很大的啟示。高僧為什麼是高僧?高僧跟凡夫之間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高僧是人,也曾是凡夫,但之所以會被後人記錄下來,崇拜、景仰,家慧有很大的心得:「因為他們發願。發願,我們也都會啊,可是發願到最後,高僧恆持,堅持到最後,凡夫呢?我覺得最大的距離是,我們能不能恆持?」
為佛教、為眾生,印順導師傳給證嚴法師的這一句話、那一念心,家慧突然理解了,「從一開始踏出到現在,從來沒改變。對我來說,我自己的那一念心是什麼?」
2005 年發生南亞海嘯,林家慧才來大愛新聞部沒多久,是執行製作,「上人非常關心災情,幾乎坐鎮大愛台這棟大樓。我記得我在五樓副控室,正處理各地傳回來的新聞,要轉檔播出,上人走進來,我們習慣一定是起身頂禮,可是只看到上人手一揮,『不用,沒關係,做好你的事就好。』這句話就成為我這十幾年來,一直放在心裡的一句話──做好自己的事就對了。」
德寋師父感恩家慧的真誠分享,「上人說,把握當下,恆持剎那,這是我們要信受奉行的,人人都必須發願恆持。」凡人與菩薩的距離其實不遠!
20191003
撰文:福意
記錄:李如玉
美術:陳建霖
攝影:曹建華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志工早會專頁閱讀。
請加入 LINE@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
→ https://goo.gl/pXioDF
- 喜歡5
- 難過0
- 懂了29
- 感動228
- 感恩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