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Me too到 I will
當你有一段不堪的童年,一路上得不到支持,跌跌撞撞的,直到成年,心靈上的屢挫屢傷會有多深?心理治療絕對是條漫漫長路。
有個女孩在 5 歲時就遭家人「很不好」的對待,當時她懵懵懂懂,也不知道這件事情叫做「不好」,慢慢的,到小學一二年級有點懂了,她開始出現受創的感覺,會蹺家,學業表現也下滑,偏偏在學校裡也被人霸凌,在沒人理解和支持下,她唸完小學就沒再讀書了。
她早早離家在外,常因為情緒問題與人衝突,才 16 歲就未婚早產生子。小孩因為發展遲緩,後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求診。這名小媽媽在 24 歲時,終於遇到一個好心人,建議她去身心科治療,其實那時她已經有些情緒失常,和孩子、媽媽與家人動不動就暴力相向,沒辦法一個人出門,加上身體也有嚴重的皮膚過敏和婦科病,來醫院時,心理師陳宜家第一眼看到,嚇一跳,「完全不像 24 歲,像是四.五十歲的人。」
這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了,陳宜家今天回頭看,覺得頗有些成就感,「現在她情緒比較穩定了,幻聽現象也減少了。」三年來,宜家是怎樣帶著小媽媽搬走情緒的大小石頭,一路走來?
「第一個階段是Me too,她從小受創的經驗一直放在心裡,跟大人講,大人也不太相信,沒有人認同她受傷的過程;所以治療就是同理和解析她的多重心智。她的心像拼圖,一塊一塊的,有一塊暴力,有一塊很脆弱。」但是她每次來,陳宜家得要先辨識,今天的她,是哪一個她?「一般醫療是沒辦法做這麼細膩的區分,所以對她有滿多的誤解。
再來就是長期累積負面情緒,我們透過清理、呼吸的方法幫她調整,移除長期壓抑的負面能量。」但這時她又會出現,「那個人是錯的,我是對的,我要討公道」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不夠正向。
創傷治療大師都說:「想像力是療癒創傷的最好工具。」陳宜家在第二階段帶領她做「I will」的練習,讓她回想兒時的情景。那年她五六歲,束手無策的站在大人身旁,如今已經成年的她,會站在比較高的角度回眸這件事,有比較客觀的理解─原來當時大人也都沒辦法,「所以她就用想像去改寫那個畫面。很神奇,改寫完之後,她說,『心理師,好奇怪喔,真的有做到治療呢,我現在看到那個人,不會恨,完全沒感覺了。』」宜家稱讚她進步很大,對過去的遺憾與仇恨沒那麼在意了,她已經可以自我療癒。
令陳宜家更感動的是,才國小畢業的她,竟然對宜家這麼說:「我覺得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好像重新獲得以前沒有的愛,但是我必須長大,不能一直依靠妳,我要走出來。」
宜家在志工早會上分享她的大感動:「她竟然可以講出很多心理大師講的話,我真的太佩服她了,所以我跟她說,妳這句話我一定要分享出來。」
這席話也得到了現場聆聽者的認同,「這個愛絕對不是我給她的,我只是創造一個環境,一個她信任的環境,然後陪她把愛養出來。」大家頻頻點頭,報以熱烈掌聲。
20190703
撰文:邱蘭嵐
記錄:吳碧華
美術:程靜美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志工早會專頁閱讀。
請加入 LINE@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
→ https://goo.gl/pXioDF
- 喜歡7
- 難過2
- 懂了13
- 感動226
- 感恩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