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喜歡住院?但是一位 94 歲的柯爺爺竟然歡喜住院,真不簡單,在台北慈濟醫院的這間病房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柯爺爺因為發燒,左腳紅腫而住院,原來是蜂窩性組織炎,讓他左腳腫脹得無法下床,沒有胃口吃不下飯,當然心情很不好,蕭淑嫺護理長在查房時,看到爺爺躺在床上,拿根竹筷,對著天空畫呀畫的,爺爺是要表達什麼嗎?

「爸爸在作畫,他平常有畫畫的習慣。」女兒跟淑嫺阿長講,原來爺爺 90 歲時,忽然有一天想學畫,他其實沒有拜師學藝,每天看 YouTube 慢慢自學,大概兩三年的時間。

蕭淑嫺跟爺爺的女兒聊完後,回護理站就跟同仁和主治醫師講,何不請他女兒把爺爺的畫作帶來病房,等他病況穩定了,可以藉由介紹畫作,下床做復健,又能有在家的感覺,心情應該也會跟著好轉。這真是個很不錯的主意呢!

「剛好爺爺住的是單人房,所以我們就幫他佈置一個小小畫展。他的畫風是山水, 90 歲開始學,在兩三年的時間畫得非常傳神,很不容易。」病房牆上貼滿了畫作,是不是真的很像個小小畫展?


 

「其實蜂窩性組織炎在臨床不是一個複雜的病,住院天數也不長,大概七天就能出院。怎樣在這麼短的治療期間,讓病人有一個不一樣的住院經驗?護理其實是有溫度的。」

德清師父很感恩護理長溫馨分享,年紀這麼大,居然住院還有人欣賞他的畫,得到知音,能不難忘嗎!

「以老養老,無量壽佛」,這也是台中慈院社區健康中心主任陳慶元想跟大家分享的,老則老矣,但保持心境年輕,就能健康過每一天。

他感恩慈濟有個「壽量寶藏」,每位長者可以寄存 50 歲,「扣掉 50 以後,剩下十幾二十幾三十幾歲,變得年輕了。心態年輕,自然病痛就變比較輕。靠心去轉,有行動去實現。」

陳慶元解釋長照 2.0,分健康、亞健康、衰弱、失智、失能、重病、末期、臨終幾個階段,「主要目的希望延長健康,比較衰弱的時候也希望能維持功能,減少最後段臥床的時間。」

在社區健康平台,當然要照顧失智者,但也要教育那些照顧人家的人,「你不知道的時候,就會起很多照顧上的煩惱心,睡不好。」想想,當自己少隻手、少隻腳,關節不好怎麼辦?如果講話不方便,聽力眼力又不好,又該怎麼辦?透過體驗課程,真實感受就能多些同理心。

陳慶元說,有很多站出來帶動社區其他「老伴」的,都是壽量寶藏裡的「青壯年」,像台北慈院那位柯爺爺,不就只有 44 歲!「三四十歲而已啦。如果加上 50,就是我們凡夫的九十歲八十歲,可是他們現在都可以在社區做個有用的人,稍微失能都沒關係,只要願意,可以在這裡做很好的貢獻。」

陳主任特別提到一位「20 歲」的陳先生,曾經心肌梗塞、腸胃道出血,可是報名參加社區健康活動後,肚子的一顆球居然消氣了,「他後來很有經驗很有感受,也一起帶動社區,變成給予者,不只是受益者而已,他帶了非常多志工,照顧比他更老或沒有像他那麼健康的人。」

德勘師父很肯定,不斷的學習可以讓腦神經活化、延緩老化。雖然每個人都會一天比一天老,但希望腦神經常保年輕。

20190509/20190510
撰文:福意
記錄:吳碧華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志工早會專頁閱讀。


請加入 LINE@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
 https://goo.gl/pXio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