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醫師也焦慮
焦慮症是 21 世紀的重大疾病之一,很多年輕時叱吒風雲的人,一旦子女長大面臨空巢,自己又被年齡所迫退出職場,人生一下子空了,失落感很大,還真不能適應呢。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傅元聰醫師就遇到一位 58 歲退休女老師,喪偶,只有一個兒子,但沒住一起,因此獨居。她一向自我要求很高,卻沒替自己做退休後的人生規劃。去年七月退休後,九月就開始到處求醫,因為突然睡不著,心裡恐慌、焦慮。
最近有朋友介紹她來台中慈院看中醫,「其實她在診間也坐立不安,動不動就會干擾我的診斷、甚至治療,非常煩躁。」以中醫的角度來講,這就叫百合病,「因為古代以百合為處方,就是容易焦躁、緊張、求好心切、做事要快,是一個情志病。」
這位老師每天都為「睡不著怎麼辦?」而煩惱,長期下來惡性循環。這種情緒上的不安還引起一連串生理問題,包括心悸、胃脹、肌肉痠痛,甚至頻尿。
老師就是老師,傅醫師在看病時,她都會拿出當老師慣有的「樣子」,「她學歷算滿高的,對於醫師處方會上Google去查,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就質疑我,到底這個對不對?甚至說,這個不對,她就不吃藥。」想想,遇上這樣的病人,醫師的專業被挑戰,如果是你,會怎樣?
傅醫師老實講:「這讓我傷腦筋,然後就煩惱,造成我有點恐懼焦慮,每次只要她來,我也焦躁起來。」真的,這個老師太有自己的意見了,一直以為,如果服用安眠藥就會一直吃下去,但醫師會採中西合療,加上心理諮詢、甚至肌肉放鬆訓練,她聽不進去,怎麼辦?
「其實面對一個焦慮性患者,就是要支持跟鼓勵,不斷安慰,讓她心裡有個支持。」這下就要請志工出動了,陪伴並傾聽,「我們志工非常好,解決了我在門診的焦慮。」
兩個月期間,這個老師還會自動找志工聊天、倒垃圾,雖然還是有點失眠,但焦躁改善了、情緒穩定了。
德諦師父再次從醫師口中,肯定志工很重要,他們是穩定的力量,是醫師病人間的橋樑!神經內科曾啟育醫師曾說,他們都是被志工餵養的,尊稱服務時數最多的林玉雲是廟婆,他們給前線的醫護人員溫柔的臂膀,讓醫師有足夠的體力和安定的情緒看病,別再焦慮了!
20190427
撰文:洪素養
記錄:林素玲
美術:張家欽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志工早會專頁閱讀。
請加入 LINE@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
→ https://goo.gl/pXioDF
- 喜歡9
- 難過0
- 懂了17
- 感動218
- 感恩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