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志工早會上,大林慈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徐大聞一上來就這樣自我介紹:「我是一個五十幾歲的外科醫師,目前在這邊做主任。」

為什麼這麼說?「在我執業的年代,盲腸炎是一種很簡單的手術,可是技術好的開 20 分鐘,技術不好的開兩小時;技術不好的傷口開 15 公分,技術好的 3 公分。」主任說的很對,盲腸炎確實是個尋常的「小刀」,在大林這個地方,能開大腸直腸癌這樣大刀的人還真不多!徐大聞早已「身經百戰」。

前幾天他值班,有個 30 歲的女病人盲腸炎要開刀,「我跟她說,以我的技術,用傳統手術可以開很小的傷口,兩三天讓你出院。」病人說好,她人瘦瘦的,所以手術二十幾分鐘就完成了,病人住個兩個晚上也如期順利出院。

徐大聞想說,這應該很完美吧,皆大歡喜。結果社工跟他說,病人有些抱怨,為什麼找一個不會開腹腔鏡的老醫生幫她開盲腸?

「我慘了,第一個,妳有沒有打聽一下我是幹什麼的?我每年用腹腔鏡開大腸癌三四百例,怎麼不會用腹腔鏡?第二,我認為以我的技術,傳統手術只有 3 公分的傷口,對妳來講應該OK,為什麼一定要打三個洞呢?」可以感覺得到徐主任的「委屈」,這種客訴真的好傷人也好傷心!小手術也要用腹腔鏡嗎?三公分的傷口比不上三個洞?

當然,後來病人接受醫師的說明,但還真的讓「老醫師」很感慨。「我的感觸就是,也許你很自豪的技術,當年大家都很佩服,但時代變了,你會被時代淘汰,也就是說,很多醫院現在盲腸炎全面用腹腔鏡開,我們以前那些招術人家不太欣賞了啦!醫生一定要進步。」

徐主任聯想到,另一個大腸直腸外科「尋常」的手術─痔瘡,「大林方圓 10 公里,人口三萬,如果一半的人有痔瘡,其中十分之一這輩子必須開痔瘡。很多醫院痔瘡跟大腸癌手術比例 3:1,我們大腸癌一年 200 例,名聲有做出來,可是跟痔瘡比 1:1,也就是說,我們功夫沒那麼好。」

徐大聞反省,「這一定要進步,一定要進步。」

於是他帶領大林慈院直腸外科所有主治、住院醫師一起北上求教台北慈院蕭光宏主任,「他開痔瘡是國際名醫,開到泰國、馬來西亞、香港的人都坐飛機來給他開。我想說,這個大好機會,他願意教我們。」

蕭光宏也五十歲左右,這幾年在台北慈院專長達文西手術、單孔腹腔鏡與大腸直腸癌微創手術,跟徐大聞「輩分」差不多,所以過去徐醫師覺得,要專程討教,人家一定會奇怪,「徐主任你不會開痔瘡喔!我也不好意思說,我要請教你技術,人家也會不好意思指導一個科主任開這個十分鐘的手術。」

這次,他學到了,如果不抓緊機會,可能「老醫師」真的沒法學新東西了!
在台北慈院,他們花了一整天、跟了十檯刀,「建立一個群組,所有問題馬上發LINE給蕭主任,他馬上回答,這樣經過一年到現在,今年我們的痔瘡手術量增加一倍,名聲出來了,真的是技術進來了。」

過去大林慈院痔瘡病人男女比 1:3,現在男病患增加 6:4,「為什麼?因為在地男性要工作賺錢,女生在家,還是有點男尊女卑。老婆有痔瘡,你去這裡的醫院開一開就好,老公有痔瘡要打聽,跑遠一點。一個家庭主力最不能請假,現在家中最要賺錢的人來大林開刀了。所以不要說以前很有名很厲害,你的技術落伍了,就要學。」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大醫王就是具備了勇猛心。

20190328
撰文:福意
記錄:吳碧華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志工早會專頁閱讀。


請加入 LINE@ 慧命資糧天天送到家!
 https://goo.gl/pXio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