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全家福照片,大林慈濟醫院骨科主任楊昌蓁跟大家拜晚年。

  
 

「重點不是拜年,拜年是順便啦,其實要講的是中間這位白頭髮的,是我阿嬤,今年 93 歲了,她現在走路還不錯,有時還會去田裡稍微逛逛、參加老人會、識字班。」

  

楊昌蓁跟大家講這些,也不是重點,「她之前不是這樣。差不多十年前,她的腳開始會痛,痛到去街上打針,吃止痛藥,到後來常常胃痛頭痛,還常說,快要跌倒這樣,我就跟我爸媽說,應該要開刀了。」

楊昌蓁帶阿嬤去照X光片,發現是第四級關節退化,一般退化分五級,第四級已經是最後,吃藥打針都沒什麼效,「我阿嬤、我爸爸媽媽也說好,既然自己孫是骨科醫師,那我們就來換。」

楊昌蓁忘了,「易子而教」這件事─自己的孩子很難教,同樣的,越親近的家人越不好醫。

「那時候我已經第五年主治醫師了,對我來講,開刀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因為這種刀在住院醫師時,就已經很熟悉,所以我就很大膽,叫她來開刀。」

開刀哪有不會痛的?楊爸爸很孝順,所以楊昌蓁就用止痛劑,照理來說應該就比較不會痛了,他還跟爸爸討功勞:「這刀開得很成功,沒什麼問題。」

但是去查房時,阿嬤變成病人,居然痛到不跟醫生講話,說用止痛藥也痛得要死,而且會吐,因為止痛藥用量大,就會有想吐的副作用。

  

「我爸爸本來說開刀開得很好,但因為他媽媽被我開得很痛,所以他很心疼,臉色也很不好看。」

阿嬤不跟阿孫講話,還碎碎唸:「早知道就不要讓你開了。」對楊昌蓁來講,真的是很大的打擊。

阿嬤出院後,在孫子家住了一個月,楊昌蓁就知道阿嬤什麼時候比較會痛,也開始對人工關節手術有進一步認識。

開刀不是問題,以前老師都這麼教,開的傷口很大,該拿的都要拿掉,但問題在病人開完刀要三天後,等痛舒緩了才能開始做復健。

他就一直在想,「人工關節置換,難道一定要破壞這麼多,一定要這麼痛?」

於是查書、問人,看怎樣能讓傷口恢復快一點,破壞少一點,「後來就想用微創方式,但事情不是像我們憨人想的這麼簡單,因為要削一些骨刺掉,開完刀頭一天病人還是很痛很痛,這是磨骨之痛。」

書上有十幾二十種止痛方法,楊昌蓁每個都試,連專師一天到晚都在講:「楊醫師又換藥方了,上次不是才改,這次又改,很麻煩。」三四年前,終於讓楊昌蓁找到一個雞尾酒止痛方法。

 

「現在病人早上開刀,下午就可以下床走路,也不用放導尿管,克服因為痛,不敢動,腳整個腫,甚至有些併發症的情形,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成就感。」

阿嬤教給楊昌蓁的,還真是切膚之痛、極寶貴的一堂課。

20180223
撰文:邱蘭嵐
記錄:吳碧華
美術:甘淑怡
攝影:陳銀生

◎更多內容,歡迎您點入→志工早會專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