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善種子 收獲有益資糧—精舍糧倉 志學大愛農場
坐落於花蓮縣壽豐鄉鯉魚山腳下的志學大愛農場,是靜思精舍的「糧倉」,也是全球慈濟人的「糧倉」。12公頃田地,是精舍向台糖承租,從2016年開始規畫,以友善方式耕作,獲有機認證。
荒地成良田
臺中志工甘清文回想2019年,農場有溝無水,草比稻子高,28位志工清理長達420公尺的圳溝,終於找到源頭,從木瓜溪引來溪水灌溉,志工敬稱這條形狀如一尊觀世音菩薩像的水道為「水觀音」;水脈一通,水田水源充足。
挲草了!
志學農場距離精舍約半小時車程,為讓後輩的常住眾更了解農場的運作與收成、體驗務農辛勞,這兩年八位主責師父也帶領大家加入「挲草」(閩南語:跪行田間除草)的行列。
插秧後一星期左右,就要開始「挲草」。一般農田大多使用慣行農法,透過農藥除病蟲害、遏阻雜草生長;有機農法不施農藥、化肥,所以容易滋生「稗子」,形似水稻的雜草,必須及時拔除。
為了不用彎腰挲草,志工發明了長長的「漏勺」,將稗子壓入泥中,一方面除草,同時也幫秧苗扎根、增加含氧量,讓它能承受風雨,穩健成長。
農禪智慧
證嚴上人講述《法華經‧譬喻品》,提到「稗子」看起來和秧苗幾乎一樣,如何分別?用手摸,稗子的葉子光滑,稻葉則有一點點粗糙感;「要有經驗,要會選擇;若稗子不拔卻將稻子拔掉,就麻煩了。」
稗子的種子細小緊密,發育得比稻子更快,落入土裏就快速成長。上人再強調,拔掉稗子,田裏的養分會讓稻子成長得更漂亮,「好的朋友是善知識,就像稻子,共同分享這片天地,相互增長;惡知識就像稗子,無益這塊土地,還會占領善種成長的空間。」
「耕耘土地的農夫,要好好珍惜善種子,收獲有益的資糧。」證嚴上人說,大家要懂得「捨惡知識慎勿近」,「一發現對心田、善種有損的雜草,就要趕快除掉,好好護住善念,不讓惡念生起。」
摘錄自:慈濟月刊第698期
封面照片:釋德倩
攝影:甘清文、釋德倩
●歡迎加入大愛之友 LINE官方帳號:https://s.no8.io/link/channels/7hVEumEeUS
●歡迎加入大愛之友 WhatsApp:+886910936397
- 喜歡0
- 難過0
- 懂了0
- 感動0
- 感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