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一個很和睦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父親是裝修工人,母親在服務業,雖然生活條件普通,但父母的個性非常樂觀。父母親因為工作累積了職業病,經常腰痠背痛不舒服,是唯一讓我擔心的事。我選擇了護理這條道路,學成後也可以幫助到家人,父母也很贊成。

就讀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的期間,學習從基護到產、兒、精神科、公衛各領域,讓我愈來愈喜歡這份職業,可惜沒有機會進到充滿神祕感的開刀房。很快地,在大學三年級時選修陳幸姬督導的手術全期護理課程,教導手術護理基本無菌原則等等,也終於有機會進手術室操作護理技術,讓我對手術護理有濃厚的興趣,畢業後也順利進入了第一志願的手術室。

進入開刀房的第一次震撼是參加了器官捐贈手術。華人的傳統觀念是死亡要保有完整的身體,雖然現在各大媒體都在宣導器官捐贈,但真正敢將自己的大體無私奉獻出來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還記得那次的器官捐贈手術是全捐,也就是說除了肌肉和血管,連骨骼和皮膚都捐贈出來。

手術開始前,我懷著敬佩和感恩的心和所有醫療團隊成員一起感謝這位菩薩。手術中,大家格外小心謹慎的進行每一個步驟摘取器官及組織,不想有任何疏忽而浪費了這位菩薩的愛心,經過了一整天的時間才完成。手術結束,幫器捐菩薩整理儀容後,雙手合十送離開刀房時,我的眼眶泛起了淚光;手術開始前的敬佩,到手術後轉換為感動,深深地感覺原來人可以什麼都不帶的來,什麼都不帶的走,也可以讓許多素昧平生的人對他充滿感恩的心。

我的工作環境四季都是超級冷氣房,甚至要穿外套上班。但新冠疫情居然改變了這一點。我們的開刀房在疫情來臨前就完成了負壓隔離開刀房的建設,讓急診病人可以接受治療。而在疫情的爆發期,負壓隔離開刀房幾乎沒有休息過,使用率超過百分百。在這麼頻繁的機率下,我也進去工作了許多次。

曾經的開刀房是那麼的涼爽,但負壓隔離開刀房不能開冷氣,我每次進去都需要穿四層衣物,手術室衣服、防護衣、防水隔離衣以及開刀無菌防水衣,急診刀又以骨科居多,骨科照 c-arm 要穿鉛衣,一件鉛衣都有 10 公斤重,再加上密不透風的雙層防水衣,每一次上完一台確診刀都是渾身濕透,鞋子裡都是汗水。所以在上刀前大家都會互相提醒,先灌下大量的水以避免脫水。但可以在疫情嚴峻的情況下,還是能維持開刀房的量能,幫助病人完成治療,內心也是滿滿的成就感。

  

現在工作也即將滿兩年了,我從一個什麼都不會的新人,到現在成為協助學弟妹成長的學長。感謝學長姊的耐心教導和平時的關心,讓我感受工作環境的溫暖。而面對病人,幫助他們緩解術前壓力,讓病人感到安心,也給與我滿滿的成就感。非常慶幸自己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溫暖又有成就感的手術室。希望自己未來能夠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精進,成為像那些鞭策我成長的學長姊一般,既從容又專業,帶領更多的護理新人,熱愛開刀房,造福更多被疾病困擾的人。

撰文:牛彧猛 花蓮慈濟醫院手術室 護理師
取材自:志為護理第二十二卷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