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終是慈濟家庭迎接新成員的日子,證嚴上人親自到各地為委員、慈誠、榮董授證。

慈濟委員的制度是怎麼來的?受證的歷史沿革又是什麼?靜思精舍德淨師父在志工早會上,回顧慈濟重要歷史足跡……。

「慈濟史料有一張照片,是 1967 年 7 月 5 日在普明寺照的,當時只有十位委員師姊。後來我們去查了《慈濟月刊》創刊號,裡面報導『佛教慈濟功德會』成立的緣由,也提到了:『每月舉行功德會委員會議,推舉委員數名……』,這是慈濟史料上,首次看到有『委員』的字樣出現。委員會議後來演變成『慈濟委員聯誼會』,一直到 2003 年 SARS 時候才取消。」

德淨師父進一步說,慈濟功德會在 1966 年成立,一直到 1987 年,仍屬草創時期,那時並沒有明訂委員制度,只要有心跟隨上人行菩薩道就是委員,當時通稱為「善來委員」。

後來籌建花蓮慈濟醫院,為了義賣和推動醫院會務,1983 年 11 月在台北市濟南路 (最早期的台北分會),成立推動慈濟工作策畫小組 (簡稱推動小組),會中提到加強委員組織的運作。1987 年 12月,榮譽董事諮詢委員會議決定,每年舉辦兩次委員推展月,由上人頒發聘書,並由推薦委員為其佩戴委員證,會中也提到全面更新委員證。

  

首次受證儀式在 1988 年 2 月舉行, 當時有 145 位新委員參加,由證嚴上人親自別上委員證,並頒發委員聘書。

1989 年開始,依照榮譽董事諮詢委員會議決定,一年舉行兩次受證,分別在 1 月 29 日和 7 月 23 日各舉行一次。德淨師父說,委員成長速度非常快,精舍已經容納不下,1989 年的第二次受證,只得借用慈濟醫院大廳來舉辦儀式。

「1991 年 2 月,首次在花蓮靜思堂舉行新委員受證。」

「1992 年元月,首次進行分區受證。調整全體慈濟人回花蓮的往例,新委受證與圍爐團圓,分別在花蓮本會、屏東分會和台中分會進行。」

「1992 年 8 月,慈誠與委員首次同時受證。第一屆慈誠隊 545 位及新委員 226 位,在花蓮靜思堂接受上人祝福。」 

德淨師父表示,慈濟人數越來越多,活動也越來越大,上人在 1993 年 5 月 12 日的志工早會正式宣布,慈濟委員組織正式邁入「見習、培訓、受證」三大階段。1993 年 6 月,上人在台中分會也開示,新委受證將改為一年一次,從 1994 年元月開始實施,「這一年,歲末祝福暨新任委員、慈誠隊、榮董受證典禮一起舉辦。」

培訓課程又是怎麼來的?德淨師父說,1995 年 5 月,為了使培訓委員了解志業體並建立共識,資深委員首次統一規畫為期半年的相關課程;回靜思精舍尋根及皈依的因緣,是到 1996 年才成形,屏東、台北、台中就各自帶培訓委員、慈誠隊回精舍,也到各志業體參訪。到了年底,近二百名高雄培訓委員,在精舍進行兩天課程,恭請上人開示並請求皈依,整個培訓儀式從此被確定下來。

德淨師父強調,委員的制度和培訓是從無到有、慢慢成形,但是精神理念沒有改變,只是作法與時俱進。

「以前只要一辦培訓課,就要動用到一、兩百名志工,疫情發生以後,全部變成線上課程,大概十來個人就夠了,只要有人負責找講師,有人當司儀,確認線上沒問題就可以了。」

德淨師父笑說,從實體的運作變成是線上,對大家是個很大的衝擊,「就像這次上人出門歲末祝福行腳,與大家溫馨座談,絕對會跟在精舍裡,用線上互動的感覺不一樣,人跟人之間的情誼,要面對面才可以展現出來的。」

「疫情過後,我們會不會有線上後遺症?大家變得不愛出來活動,什麼事都用線上開會就好?面對這樣的情況,就要去思考,我們精神理念在哪裡,要怎麼抓住精神核心,去順應時代潮流,然後調整變化。」

德淨師父強調,「受證」是一種傳承、期待與託付。「我們希望制度越建越完美,越來越符合時代潮流,這樣的慈濟家庭就可以不斷添丁,共同落實上人的三願 -- 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

(德淨法師 志工早會開示)
20211208
記錄:吳碧華
整理:慈泠

封面攝影:廖右先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