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所生萬物,無不是藥。」靜思精舍德渙師父說,只是我們懂不懂得用這些藥?懂不懂得把它變成藥,而不是變成煩惱!

《法華經》〈藥草喻品〉有段經文:「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這些花草樹木,其實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種根性,也不了解自己具有什麼藥性,但佛陀卻能善加分辨,而且隨著眾生根性適當給予開示,也因此選擇不在一開始就講一佛乘的道理。

德渙師父說,我們就像叢林中的各種藥草,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種根性,只會順著習性發展,無法幫到自己,也不能幫助別人,「如果我們把自己當作藥草,就要時時刻刻想辦法當一株有用的藥草,而不是沒用的雜草。」

〈藥草喻品〉中還說:「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德渙師父解釋,藥草雖然在同一塊土地生長,同樣一雨潤滋,卻各有差別。為什麼會這麼神奇?因為每株藥草所吸收的不同!

「就像前些天去薑黃園拔雜草,薑黃園種的是薑黃,可是有很多雜草,生得比薑黃還快,因為雜草的吸收能力強過薑黃。其中還有一些野菜是可以吃的,當我們的菜量比較不足時,就會把野菜摘回來,這個野菜台語叫『野莧』,它是大自然生長的、是安全的。」

德渙師父接著說,有的精舍師父在拔草時看到野莧,就會把它留下,帶回來當菜,「可是,如果一不小心拔到的是和野莧外觀相似的刺莧,馬上會有強烈的刺痛感,因為刺莧的刺非常硬,一旦被刺到,會讓人痛到全身毛髮都豎起來。

野莧和刺莧雖然長得像,但是野莧歡喜讓人摘回去供養大眾,刺莧雖然也同樣發了心,能夠供養大眾,可是自我保護的色彩太濃,在分枝地方長出很多刺,它雖想造福行善,可是又怕別人傷害它,所以當我們碰到刺莧,就會割除丟棄它。」

德渙師父有感而發:「慈濟大家庭裡,有的人保護色彩也很重,時時刻刻想到保護自己,就會讓人有不舒服的感覺。我就在想,我進到這個大家庭,有時好像也有這種現象,因為很多習氣,就讓事情發生了。所以,我時時會自我警惕,不要讓自己變成刺莧,而是要當野莧。」

德渙師父十分感恩天地萬物示教,讓我們快要發作的時候,能趕快踩煞車,不要一直向前衝去,導致後果有時很難收拾。「所以,天地萬物無不是藥。刺莧,就是我的一方解藥,幫我解了一些習氣的難題,讓我時時警惕,聲色不足的時候趕快收攝。」

德渙師父也指出,菩薩就像「野莧」,非常溫柔,非常柔順,讓人看到會起歡喜心,「尤其在我們沒有菜的時候,看到野莧很開心,趕快去摘」。

可是看到「刺莧」就會望而生畏,因為它的每一個分岔處都有很多刺,讓人想到就很害怕,即使它跟野莧一樣可以吃,也會讓人不敢去接近。「所以,我們當菩薩一定不能讓眾生怕,不然大家都會離我們很遠。」

為什麼眾生種種的相,種種的體性不同呢?因為人們心中所念,心中所思,心中所修的都不一樣,《法華經》有云:「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

「又是怎麼修,怎麼念,怎麼思的呢?我們從來沒去想,我修行,是怎麼在修?我做慈濟,是怎麼在做?我去承擔事情,是用什麼樣的心情去做?用什麼樣方法做?每一個人所念、所思、所修完全不同,所以成就種種、種種的相貌。」

德渙師父覺得《法華經》中的文字給了深深的提點,「我們不要只是做事,要想為什麼要這樣做?我還可以再怎麼做會更好?我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想?我這樣的想法好不好?我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可想?我為什麼用這個方法來修,用什麼方法可以修得更好,可以走得更順,可以讓別人看到我更歡喜?」

「所以,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當你的念頭用什麼方法去思惟,用什麼方法去修去行,你用什麼法,就得什麼法,以何法得何法。用善的方法,得到的就是善的回饋;用惡的方法,得到的當然就是惡的回饋啊!」

德渙師父強調,一切眾生就是住在種種不同的「念、思、修」,不同的法裡面,在種種情境下,每個眾生長的都不一樣,「但只要不斷發心,不斷立願,最後必將成佛。」 

(德渙法師 志工早會開示)
20211124
記錄:吳碧華
整理:慈泠
封面圖片:大愛電視
【農夫與他的田】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