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德慈師父
「今天 (11/13) 是德慈師父圓寂 172 天,在常住師父陪同下進行植葬,圓滿一生。」靜思精舍德寧師父在志工早會上,追思永遠的大師兄。
「慈師父在精舍僧團當中堪稱上首弟子,因為是證嚴上人的第一位弟子,而且德高望重,不管慈濟任何活動或課程,都會安排一堂『慈師父講古』,所以結下的眾生緣很廣,沒有人不知道他,也沒有人不認識慈師父。」
德寧師父進一步說,每個慈濟人回到精舍見上人都規規矩矩,很嚴肅的做會務報告;大家會後都會去找慈師父,很輕鬆、很自在的跟他談笑自如。「上人讚歎慈師父與大家結了很深的緣。」
慈師父晚年投入陶藝坊,除了本身具有藝術天分,另一方面他也希望盡一分力,幫助常住增加一點收入。慈師父的代表作「無量心燈」,上面刻著法脈的精神 --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是很代表慈濟的法品。「但是可知道,七個無量心燈當中,可能才燒出一個成功作品,真的很不簡單。」
德寧師父喟然而嘆:「慈師父圓寂後,很多人都想回來送慈師父最後一程,但因為疫情關係,人數也有限制,所以做了管制。沒回來也沒關係,因為我們從來不覺得他有離開,他還在精舍裡面,而且是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慈師父 1964 年皈依證嚴上人,是上人座下的大弟子。德寧師父發現師徒間有許多共同點,他們都是過繼為養女,孝順父母,也是自行落髮,尋找理想中的師父。
「慈師父小時候過繼給姑姑,早年身體也不好,15 歲時候,媽媽叫他到家附近一間寺廟禮佛、拜拜,結果一進到寺院,看到殿堂上三尊佛像,感覺自己的心被震攝住了,慢慢的想往佛門清淨。每次看到出家眾穿著淺灰色的長衫,慈師父心裡面細細思量,將來也要穿上這一件衣服。那時候更立了一個願,30 歲時要出家。」
為什麼將出家時間設定在 30 歲?德寧師父說,因為慈師父很孝順,所以用一倍的時間做出家準備,但這個願跟事實還是有衝突。
「慈師父的俗家母親覺得,女大就是要嫁人,甚至帶他去相親。他不得已就蹺家,本來要到家附近找認識的一位法師為他剃度。但法師知道他的媽媽不允許,所以沒有答應,因此慈師父自行落髮,回到家後跟媽媽說:『我立志就是要出家。』但還是等到弟弟退伍、結婚後,才安心地出家。」
在家這段期間,德慈師父經常去「慈善寺」,有天聽到一位年輕的法師要來講經,他也去了,就這樣,慈師父跟證嚴上人結下師徒緣。原本不收弟子的上人在「慈善院」講經七個月期間,結下五顆厚實的種子,就是德慈師父、德昭師父、德融師父、德恩師父跟德仰師父。「這五顆厚實的種子鞏固了法脈,奠定了慈濟普世的價值。」
德寧師父說,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初期,慈師父包辦所有對外事務,為了增加收入,騎腳踏車到市區賣地瓜。有一次載著地瓜,騎在一條崎嶇的小路,不小心翻到溝裡,那袋地瓜撿起來,有些皮已經剝落,但慈師父還是載到市區去賣。
因為地瓜皮掉落不漂亮,買的人就比較少,終於等到一位善心大德圓滿他的願。因為冬天天色暗的快,慈師父回到大殿前,看到上人在那邊等他,那一天,上人擔心到心臟病發作,從此之後,慈師父就開始注意天色,為的是不讓上人擔心。
隨著慈善、醫療、教育志業一一完成,上人開始在全台各地行腳和演講,所以慈師父覺得自己有責任,擔起照顧好常住每個人,這樣才能對上人有交待。慈師父也常勉勵後輩:「對常住要多發心,要幫上人多承擔,顧好自己的道心,不要讓上人擔心」,師徒情深令人動容!
證嚴上人也肯定這位大弟子近 60 年來,道心始終如一,跟隨著一路走過來!「在師父心目中,你還是最初時的紹惟啊!50 多年來,你就是這樣維持我們的家規,做好常住的典範,才有今天的慈濟。我們彼此慶幸,好在你這輩子跟著師父,師父也好在有你這個弟子,最重要的是,我們開了慈濟菩薩道,救濟苦難眾生。我們師徒這輩子要做到,就是利益眾生,造福人間,我們做到了,沒有虧欠。」
德寧師父不捨的說,慈師父一生守志奉道,是後輩的典範,也得到全球慈濟人景仰,他的色身雖然已經捨離,但是精神一直留在靜思精舍僧團中,永遠是上人的第一代弟子,依然是我們的大師兄,作為我們後輩學習的典範。
(德寧法師 志工早會開示)
20211113
記錄:魏玉縣
整理:慈泠
- 喜歡3
- 難過5
- 懂了0
- 感動93
- 感恩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