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 Food Be thy Medicine 食物是最好的醫藥!

這句名言出自兩千五百年前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全植物飲食從科學角度,可以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花蓮慈院心臟內科醫師,也是全植物飲食研究團隊主持人張懷仁說,植物有最純淨的力量,有肉類無法取代的風味,光單純享受三十萬種植物,日常飲食就非常豐富足夠,推素不只為了宗教戒律、環保愛地球與動物權利,而是從另一個嶄新角度:健康與美味出發。

Eat To Beat Disease:吃,可以戰勝疾病。

這是 2019 年 Dr. William Lee 出版的新書,「針對血管新生、細胞再生、微生物體、DNA 防護、免疫反應,列舉各種食物戰勝疾病,九成以上來自植物。」張醫師說,人隨著年紀增加,動脈血管會粥狀硬化,這和攝取的食物密切相關,當長年吃下過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就會漸漸堆積在血管裡,造成一連串發炎反應使得血管發生堵塞,而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周邊血管疾病,因此國內外飲食指南都建議要減少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取。但張懷仁醫師說,健康飲食只要減少膽固醇和糖分鹽巴的攝取就夠了嗎?張懷仁從自己多年的臨床行醫經驗發現,越來越多沒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年輕人,竟然也會罹患缺血性心臟病、急性心肌梗塞、和腦中風,他遇到最年輕的急性心肌梗塞病患是一位 28 歲女性。

2016-2017 年科學家已經證實,原來飲食很重要,食物中的紅肉和蛋奶,這種含大量肉鹼和膽鹼的食物下肚後,在腸道會被腸道菌代謝成三甲胺,進入肝臟被酵素氧化成氧化三甲胺,就是這個危險因子造成代謝變化,和動脈粥狀硬化,影響血小板活性,容易造成血栓,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氧化三甲胺已經被證實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新的獨立危險因子!」

地球上到處都存在有細菌,人體也一樣,一直以來人菌共生,你餵養什麼食物就會產生不同的好菌或壞菌,細菌的代謝產物進而而影響人體健康。結論就是,設法讓好菌多一點,壞菌少一些,張醫師說,「好心腸」這句話很有道理,「腸道不好,心臟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沒有好的腸道菌,就不會有好的心臟;而要有好的腸道菌,就必須先養成好的飲食習慣。」

早在 1923 年美國營養專家林達荷 (Victor Lindlahr) 就有這樣的說法:You Are What You Eat 人如其食!「你吃什麼就變成什麼樣的人。」吃各種蔬食,人體因此健康苗條而有繽紛色彩。張醫師笑著說:林達荷一定不會知道現代科學食物-腸道菌-健康的三角關聯性,但是她已經能夠如先知般的預告我們,人類的健康飲食並非單純降低膽固醇,而是要以大量蔬菜水果替代肉類。

至於為了健康,很多蛋奶素者普遍會擔心吃素會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都以雞蛋補充蛋白質,但是吃蛋真的健康嗎?關於這個議題一直有著正反面的爭議,張懷仁認為用醫學實據來說話,2019 年醫學專業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 (JAMA) 刊出一篇美國西北大學預防醫學教授 Dr. Norrina Allen 研究團隊的大型前瞻性世代追究研究,從 1985 到 2016 年長期追蹤研究三十萬人健康與飲食關係,平均年齡 51 歲,平均追蹤時間為 17 年半,最長 31.3 年,這是非常具代表性的研究,得到兩個主要結論:
(1) 每天多攝取 300 毫克膽固醇 (相當於一顆半雞蛋),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17%、全死因死亡率會增加 18%;
(2) 每天多吃半顆雞蛋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6%、全死因死亡率增加 8%的風險。

主要的影響都來自膽固醇,除了雞蛋(一顆蛋黃約有 186 毫克膽固醇),其他包括紅肉、加工肉品、乳製品等食物,都含有較高膽固醇。張懷仁醫師說,其實最優良的蛋白質來源是豆類,尤其黃豆製品就可以提供優質蛋白質,PDCAAS (簡稱蛋白質消化率校正之胺基酸分數) 0.91,接近蛋的 1.0,「為了攝取蛋白質卻增加了高膽固醇的風險,實在是划不來啦。」

🔸繼續閱讀:21 天健康挑戰後

註:PDCAAS (Protein Digestibility Corrected Amino Acid Score)是國際公認的蛋白質評估標準,凡 PDCAAS 達到 1 才可稱為優質蛋白。可幫助長肌肉、修補皮膚、增強抵抗力。因此燒燙傷病人、腸胃潰瘍或手術與癌症病患最需要優質蛋白修補受損組織、增強免疫力。

摘錄自張懷仁醫師2021年9月 全球精進日之講演

繼續收到好文通知,邀您加入
  大愛行LINE社群  

👉 line.me/ti/g2/w99Ve-qmsUJP9qWUnUc3H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